编者按:已经开幕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本届空间艺术季的主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展场则从往届的滨江地区转移到涵盖新华街道、曹杨街道等全市13个区的20个街道(镇),邀请市民实景体验社区服务,参与社区营造。为此,我们采访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时龄院士,聆听他对艺术季的宏观解读。
SUSAS
郑时龄:走向共同参与的人民城市
S: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Z:郑时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委会主任)
S:本届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点在于哪些方面?
Z:这一次15分钟社区生活圈更关注一些微更新,更关注社区,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这一方面,所以这也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因为对上海来说,各个地区的社区生活圈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我们这次提倡的就是希望大家共同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发展。
S:这一届艺术季有哪些新变化?
Z:这次也不是采用一个总策展人的方式,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人来负责策展,都有一些新的想法,也等于是一种广泛发动的方案征求意见。所以现在全市有很多个地区、社区都想要参与进来,甚至很边远的地区都有这种想法,大家都愿意朝这方面努力。
第一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时候,其实是比较更广泛的,全市有100多个点都在做这一步工作。后来两次做的时候都过于集中之后,往往忽略了各个社区的发展,那么这一次又是发动了社区来广泛的深入讨论,而且还注入了一些艺术的元素在里面,也说明大家对艺术的品质、对整个城市的文化艺术更关注。
S:今年的主展场选取了新华社区和曹杨社区,请您具体谈谈对这两个街区的看法。
Z:从整个上海来说,我们2035的目标是让建筑可以阅读,社区(城市)可以漫步,对新华社区来说,这个目标可能已经实现了。
长宁的新华社区,不管从商业还是其他方面来看都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社区,也历经了好几轮的更新改造,生活品质和环境品质都比较好。它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注入一些艺术空间,提供更多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把一些深入到社区里的老的里弄工厂或者工业遗存进行改造,适应社区居民生活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整个地区业态的调整,为老龄人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也为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曹杨社区的目标就跟新华社区不一样,它是5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当时可能距离市区比较远,环境的品质,配套设施并没有那么完善,更多要注入有关生活便利,老龄化方面的内容,我们也希望通过它的不断改善,为以后其他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个改善样板。
S: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规划统筹、实施路径等把各项资源与居民的需求匹配起来?
Z: 现在很多社区都有社区规划师,社区规划师应该会起很大的作用,他会深入到社区的生活里面,来共同考虑我们社区的环境如何让它变得更好,然后可以协调我们的规划部门,去协调各个方方面面。
在社区生活圈更重要的就是街镇。他们需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而且他们也是一个实施的主体,但是街道也会跟区级、市级的各个部门有相关的联系。这是一个重要的整体关系,上下都是贯通的,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空间因素。
还想要创造的是政府和社会之间一个上下贯通的机制,但这个机制可能需要慢慢建立,需要一些部门不仅是发指示,还能参与推进。有些东西可能就等于打破传统的一些思维方式。大家更多地发挥一种创造性,发挥一种创新机制,这样才能实现。
S:空间艺术季的介入对社区会有哪些改变或提升?
Z:就以微更新来说,让大家在慢慢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到它的一些变化,它其实是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贴近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但它不是一种完全超理想的一种状态,而是更好地贴近大家的生活。
同时,因为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总是会形成一些消极的空间,那么这些消极的空间如何将它们利用起来,创造出能够供大家业余生活的需要的一种场所,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我觉得这是我们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个目标。
S:“15分钟社区圈”的营造过程中,社区包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Z:我们在2035总体规划的时候,希望让群众、市民都能够参与,特别是现在提出“人民城市”这样一个概念,其实就是让大家都参与到我们营造社区生活圈的过程当中来,那么这样也可以发挥大家的作用。大家可以想想“我希望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当中?”然后我们怎么去满足这样一个要求,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样一个概念。
上海2035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卓越的全球城市,那么卓越的全球城市不是单单硬件、环境、经济,还需要我们的人也能够适应。所以这一点也是在社区生活圈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S:您对这一届的艺术季有什么期待?
Z:从2015年起,城市微更新的主题被纳入讨论,我往往会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话来概括: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
我们在2021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里,其实正是在同时构建“看得见的和谐”和“看不见的和谐”两者。在社区生活圈中,可能很多东西不一定能看得到,但是却是社区居民能体会得到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我们这个城市是有温度的”,希望大家更期待今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而且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城市空间艺术季。
资料编辑: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那行文化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