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博士生《建筑理论前沿专题》
01
INTRODUCTION
课程简介
6月6日晚, 本年度博士生建筑历史理论选修课程《建筑理论前沿专题》系列研讨课在学院图书馆的Stanford Anderson藏书室顺利结课。参与课程点评和讨论的有李翔宁院长、卢永毅教授、钱锋老师、王颖老师和江嘉玮老师,课程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线上直播。
结课讨论场景
该课程由王凯副教授主持,自2021年起改版为面向博士研究生的“研讨课”(seminar),课程以学院图书馆馆藏的珍本文献和历史档案为基础,旨在培养博士生自主发展理论话题和建构独立研究计划的能力,每两周一次,每次三小时,根据不同的研讨主题展开专题研讨,并且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历史理论相关方向的学者参与。
往年讨论场景
02
REVIEW
学期回顾
本年度的课程主题是“Henry Millon的藏书及其学术生涯”,由王凯副教授和博士后Jacopo Benedetti博士共同主持。Henry Millon(1927-2018)是国际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史和艺术史学家,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马美国学院、美国国家美术馆等相关职务,也是Stanford Anderson教授的好友。其治学风格严谨精确,以精密的史实考证而著称。2018年他去世以后,他的相关藏书4000余册入藏我院图书馆分馆。这批藏书不但包括1600年以来的若干早期书籍,并且是不可多得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主题的专业图书馆。
Stanford Anderson(左)和Henry Millon(右)
本年度是本系列讨论课程的第三次开设,与过去两年的研究主题“Stanford Anderson的学术贡献和交往”、“Stanford Anderson的藏书和他的学术视野”相比,本年度的研究对象Henry Millon藏书有更大的难度,不但研究主题要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意、拉、德、法、英等),还要面临进入作者语境的时代的挑战。选课的三位博士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之下,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
03
DISCUSSION
结课讨论
开场致词
李翔宁院长在讨论开始前的致辞中,回顾了Stanford Anderson教授和从罗小未先生以来的同济几代学者的学术联系和个人交往,也回忆了他和 Anderson教授的多年朋友Henry Millon教授的交往经历。接下来,王凯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程的架构和过去两年课程的情况,以及今年课程的计划和安排;Benedetti博士则分享了他在研究中发现的Henry Millon教授的三点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的特征,并向各位来宾展示了藏书中一些代表性的精品藏书。
李翔宁院长致辞
课程介绍
成果汇报
接下来,三位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各自这学期的研究成果。俞泉的研究主题“谁是Henry Millon?”围绕Henry Millon在哈佛的博士学位论文主题Guarino Guarini,回顾了他的早年求学经历以及对这个话题兴趣的产生过程、Millon和Rudolf Wittkower之间的学术师承关系,并分析了贯穿他后半生的多种研究和这一研究主题的关系;孙博超的汇报“关于Henry Millon的学术贡献和史学研究风格”,围绕Millon关于米开朗琪罗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详细比较分析了Millon和几位同时代学者Coolidge、Tolnay、Ackerman和Wittkower之间的观点差别以及Millon的学术贡献,并以此为例总结了Millon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写作风格;邱嘉玥的主题“Henry Millon三个展览中模型的作用” 介绍了模型本身在西方建筑历史中的作用变迁,讨论了Millon所策划的三个重要的历史展览中“建筑模型”在其中被展示方式的不同,以及这种差别和展览主题的关系及意义。
汇报及上课场景
讨论环节
在其后的讨论环节中,卢永毅教授、钱锋老师、王颖老师和江嘉玮老师分别就三个话题的研究方法、文献和研究话题的关系以及讨论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点评和提问,并和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综合讨论。在最后的总结中,王凯老师代表教学组祝贺并感谢同学们的辛苦付出,并且指出,今年的课题与以往不同,同学们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在巨大数量的未知文献中探索、挖掘并逐步建立研究的主题和方法,是本次课程的特征和训练目标。面向博士生的“建筑理论前沿专题”系列研讨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整合馆藏和学术资源,为未来的学术研究者建立直面学术前沿的机会。
供稿 | 王凯
编辑 | 易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