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智慧赋能: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首届低碳智慧城市论坛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3-06-12

以下文章来源于同济规划TJUPDI

求精、做实、解难、创新,我们以专业的技术、负责任的职业态度,规划美好城市未来。


导言

202363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首届低碳智慧城市论坛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二楼演讲厅隆重举办。来自高校院所的100多位学者与会,就“低碳发展·智慧赋能”展开深入交流。“为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环境,引导低碳智慧城市和社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跨学科、跨行业的深度融合,论坛邀请了学术界、企业界、政府机构的多位专家、官员参会,共同探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助力低碳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会议主办者介绍。


上午的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领导和专家与会,并就低碳智慧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规划响应、技术应用等作了报告。


下午,本次论坛活动以“双碳目标下的发展转型”“低碳智慧城市的规划实践”“低碳智慧社区建设”和“城市低碳技术探索”为题,设四个主题论坛,16位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岗位的专家学者分享交流了他们在低碳智慧城市领域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四个主题论坛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为本次学术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主题论坛一

双碳目标下的发展转型

主持人:陈志青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讲人:刘大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科学与战略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正高级工程师


刘大海主任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科学与战略中心报告的题目是《海洋碳汇与海岸带城市发展》。在世界人口加速向海岸带集聚和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报告从涉及碳汇-碳关税-碳认证-碳排放-碳价-海岸带-资源环境-城市发展等关键词在内的八大问题出发,系统整理了海洋碳汇研究的国际前沿动态,对海洋标准子体系建设进展进行交流,结合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标编制、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和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对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阐述。

主讲人:干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秘书长


干靓副教授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报告的题目是《城乡生态系统碳汇重要性评价与固碳增汇空间策略初探》。通过建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价”为一体的碳汇重要空间及其重要性识别路径,实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增加对碳汇重要空间的识别,进而达到对碳汇重要空间分区优化、碳汇典型单元整治修复和固碳增汇策略传导落实的三大目标。以嘉兴西南三县(桐乡、海宁、海盐)作为案例,进行了四个层级碳汇重要区的识别,并提炼各级碳汇重要区和非重要区的主要空间模式和分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空间修复策略。

主讲人:周新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


周新刚副教授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报告的题目是《基于建设用地和碳排放关系的未来碳排放空间格局研究》。研究旨在建立建设用地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STIRPAT拓展模型,实现对“建设用地-碳排放”关联框架的建立。研究基于上海市10km*10km的碳排放栅格为基准和研究单元,综合考虑土地城镇化率、GDP和人口密度要素,构建出R方为0.78的显著模型,并进一步结合往年土地使用数据和影响土地使用变化的区位、交通和社会三类驱动因子,训练神经网络,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下的上海市未来碳排放空间分布结果。

主讲人:刘合林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刘合林教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报告的题目是《住区空间形态对家庭夏季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时空间作为研究视角,结合地理环境背景的不确定性,将居民日常生活行为与家庭生活能耗关系进行解析,把研究群体划分为混合型家庭和通勤型家庭,针对苏州市28个样本住区中的通勤型家庭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结合多层中介效应进行建模。结果表明,在家庭生活碳排放预测建模中,时间比空间形态指标更有效,不同空间形态因素可通过强度或时间路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产生影响。

主题论坛一 颁发证书环节


主题论坛二

低碳智慧城市的规划实践

主持人:干靓


低碳智慧城市的规划实践”主题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干靓副教授主持。

主讲人:雷诚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雷诚教授代表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报告的题目是《苏南村镇绿色低碳规划路径研究》。报告基于双碳目标,以苏南地区为例讨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地区应如何参与低碳发展。回顾苏南地区空间演化过程,该地区生态问题突出,早期乡村工业影响较大,建设用地全域蔓延,社会网络重构迅速。因此,苏南村镇转型面临生态环境约束,工业空间失衡三产结构失调,用地空间散乱集约度低和社会融合困难四大问题。为此,提出苏南村镇绿色低碳规划路径,即绿色生态空间修补体系、高效产镇空间融合体系、集约工业用地整治体系和低碳社会服务治理体系四大路径。

主讲人:裴新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裴新生副院长代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报告的题目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双碳”战略响应》。报告从以下三个尺度展开:区域尺度立足生态本底提高碳汇能力,协调能源布局,进行能源产业和生活的结构性优化;城市尺度研判“双碳”战略发展趋势,细化空间管控和系统减碳实施路径;街区尺度进行多要素定量化分析,细化交通、建筑等各类设施策略。随后,以川西北、南宁市、浑源县为实例对以上策略进行应用解读,阐述如何以多尺度为核心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的“双碳”战略。

主讲人:周秦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乡规划师


周秦高级城乡规划师代表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报告的题目是《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报告回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重要生态文明建设命题,对生态产品进行概念界定,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具备成为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方法和实施抓手的可能。报告提出“2+2+2+6+3”的路径框架,即统筹两个维度,面向供需两端,聚焦两个环节,把握六项任务,落实三类传导。核心任务包括基础评价、发展方向、目标指引、实施机制、适用方式和空间引导。在规划传导上,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对生态产品的引导方式和落实重点。

主讲人:叶林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委员


叶林副教授代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报告的题目是《正义让低碳社会更美好》。低碳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低碳模式仍然比较被动,存在企业、居民等主动减碳参与不足等问题,需要转向主动碳中和模式。低碳转型中,公正和效率应受到关注,碳减排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却具有明显负外部性,低碳转型中的弱势群体如打工者、移民受到转型影响却缺乏话语权。为了促进公正的低碳治理转型,要关注识别公正并开展相关策略。报告对未来中国情景的低碳社会公正、技术壁垒、参与机制等议题提出展望。

主题论坛二 颁发证书环节


主题论坛三

低碳智慧社区建设

主持人:雷诚


低碳智慧社区建设”主题论坛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雷诚教授主持。

主讲人:赵云

山东大学国际创新与转化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赵云讲师代表山东大学国际创新与转化学院报告的题目是《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城市产业低碳转型路径研究》。报告以山东省为案例,分析省内不同城市间的碳排放差异及产业结构特征,讨论碳排放受哪些因素影响及不同产业的能源消耗与排放需求差异。基于此提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指引:1. 优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2. 优先能源结构调整,加速能源替代 3. 推动技术应用与迭代,提升能源效率 4. 增加生态碳汇技术开发与应用,增加生态碳汇。

主讲人:汪坚强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教授、博导,可持续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


汪坚强教授代表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报告的题目是《北京高密度住区用电碳排放的多尺度影响要素与影响机制》。研究选取北京市丰台区42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社区作为样本,以城市片区、生活圈、住区、住宅四个尺度上的六个影响要素为自变量,以家庭用电碳排放及碳排放空间分异情况为因变量进行量化分析。基于SPSShlmGIS平台,运用空间相关性理论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异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影响家庭用电碳排放的不同尺度显著因素,运用hlm模型分析多尺度关键影响因素对家庭用电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为既有住区低碳更新和新建住区低碳建设提供支撑。

主讲人:左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天津大学建筑与城市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左进副教授代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报告的题目是《基于高分遥感智能计算的高密度城区屋顶绿化规划及其应用研究》。报告总述了面向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更新行动与实践框架,并选取厦门市屋顶绿化规划进行探讨。基于厦门市的生态基底特征提出二维的城市绿化和立体绿化整合联动,构建经济、快捷建构立体生态网络策略。从三个方面开展规划研究,第一步智能提取识别屋顶的存量;第二步梳理适建性指标体系,识别适建的屋顶,将筛选出的屋顶分为五级;第三步基于研究结果指导规划策略制定与实施。最后,对屋顶绿化的发展提出展望。

主讲人:陶念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经理


陶念经理代表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报告的题目是《绿色低碳智慧社区建设发展路径浅析》。报告首先界定出绿色低碳智慧社区的概念和内涵,总结当下优秀的国内外实践案例与亮点。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社区的绿色低碳场景主要从以下三点展开:坚持低碳多远协同功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社区综合节能。典型应用场景有社区建筑、社区能源、垃圾分类、共享充电、社区资源、社区交通。报告详细阐述了每类要素的措施要求与呈现模式,为社区绿色环保建设提供标准化指导。最后提出高度智能化、多元化服务、精细化规划、可持续发展将是绿色低碳智慧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主题论坛三颁发证书环节


主题论坛四

城市低碳技术探索

主持人:卿粼波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城市低碳技术探索”主题论坛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卿粼波教授主持。

主讲人:陈志青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陈志青副院长代表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的题目是《双碳背景下城市更新技术策略及实践》。报告从城市定位、城市空间、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网点、城市生态修复等方面探讨城市体检和生态修复问题,提出“可适性再利用”和“旧建筑新创新”对策,总结归纳出室内改造、表皮改造、水平扩建、垂直叠合、空间重塑、片段留存、异质同构、多元共存八大策略。最后以杭州版本馆、瓷源文化小镇艺术区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三个实践案例,展示了多种绿色低碳更新手法。

主讲人:卿粼波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卿粼波副院长代表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报告的题目是《城市因“智慧”而低碳——面向低碳智慧城市的智能感知关键技术》。报告首先阐释了智慧城市与低碳城市的二元关系,提出从宏观城市尺度、微观空间尺度,关注“物”和“人”的感知。报告总结了图像识别技术、多光谱图像分析等多项“碳”的智能感知关键技术,帮助实现用地功能识别、植被类型识别、绿色植被分割、街道属性划分、居民活动感知和出行活动感知等。最后,探讨了国家、城市和个人层面低碳智慧城市的实施路径。

主讲人:杨秀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委会委员


杨秀副教授代表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报告的题目是《探索城市更新片区中净零碳导向的系统设计方法——以宜昌市二马路片区为例》。报告介绍了系统设计策略探索,首先针对碳排放指标,进行空间形态转译制定空间形态指标,最终形成空间设计策略,包括低碳化的布局形态、低碳导向的产业集群、绿色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等。在智慧化碳资产管理设计方面,通过社区碳核算与监测,引导设计优化和个人行为改变,构建智能优化反馈过程,最后形成一体化系统化反馈。

主讲人:周永章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周永章教授代表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报告的题目是《碳排放智能监测》。报告首先介绍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五大对策:减少碳排放、各级层面碳中和、产品碳标签、碳盘查和碳排放智能监测。提出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和自愿减排交易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其核心是碳资产、产权明细和强制市场履约。然后介绍了碳盘查,即温室气体排放,从区域、组织等多层面总结了温室气体清单和编制指南,包括GHG核算标准等。最后介绍了中山大学和埃文低碳联合研发的智能碳表,可以生成实时碳排放分析报告,优化过程碳排放,建设碳排放物联网智能检测与管理平台。

主题论坛四 颁发证书环节


张利梅 支持期刊推介

高沛峻 后续活动介绍

颜文涛 论坛总结发言


论坛总结

论坛最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期刊编辑部张利梅主任推介支持期刊,北京三立博睿科技有限公司高沛峻总经理介绍后续活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颜文涛教授作总结发言,会场上的嘉宾、志愿者进行合影留念。至此,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首届低碳智慧城市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会后合影





来源 | 同济规划TJUP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