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今年发布的《与自然和平相处》(Making Peace with Nature)报告中指出,当前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及污染问题三大危机。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破碎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务之急。
作为新一代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我们的目标是让人类融入这个拥有丰富生命形式的缤纷世界,促进野生动物与我们共生共存。在这一背景下,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共同发起“动物理想家——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国际联合实践营”(Zootopia, Co-creating a Shared Home for Man and Nature) 。
Making Peace with Nature
随着城市中的动物居民日益增加,城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据预估,到2030年地球上10%的陆地将被城市覆盖,这意味着城市将成为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期间城市街头的动物们
“以前城市的建造和发展更多的基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城市中的动物园也是服务于人类的产物。未来城市发展应该秉持人与动物、植物和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促进城市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作为Zootopia国际联合实践营的总策划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表示:“我们的世界将交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创造,如何引领他们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理念,对于未来的世界走向至关重要。本次动物理想家国际联合实践营希望能够通过新时代年轻人的大胆畅想与细致设计,进一步推动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与⽂化相融共生的和平价值理念的重要性。”
Zootopia国际联合实践营倡导崇尚自然、环境与文化相融共生的和平价值理念,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样本,来自22个国家及地区的一百六十余位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次对未来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模式的探讨。Z世代的年轻学子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从建筑设计、整体规划、风景园林和交互设计等多个方向展开对生命共同体的深入思考,针对性的对南京红山动物园的现状条件和改造方向提出了独到思考,提交了丰硕成果。
实践营成果展示
Zootopia Award 动物理想家奖
A Reversed Zoo
UCLA A.UD+SBA China+Tongji University CAUP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Jimenez Lai, Cecilia Picello
Students: TANG Xiaoqiong, SHENG Yihan, TAO Zelian, YE Zi, YU Liheng, LI Xinyi
方案力图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新模式:耗尽了世界原有的生态资源的人类成为世界的守护人,最大限度地将自然还给其他生物。设计将南京被城市化进程割裂的红山、玄武湖和钟山风景区重新联系起来,为动植物们提供一个更大范围的“自然共生体”。动物园的原有边界被打破,动物们自由的生活在“共生体”的森林中,人们生活在环形的居住区内,通过散布在森林中承担着观察、教育、科研等多样功能的“塔”与动物建立联系。新红山区域将成为南京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通过绿色走廊与城市中的其他自然区域连接起来,为动物提供在城市中迁移的机会。
Nature Contribution Award 最佳自然贡献奖
A Zoo Without Animals
Harvard GSD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Dingliang YANG, Sergio Lopez-Pineiro
Students: YIN Haixin, SHEN Liwei, HE Yingzhi, BIAN Qiuyi, WU Wei, WANG Yiou
方案重新思考人类的行为以及人类对自然和动物的行为模式,强调了一个沉浸式的等待和发现体验空间,动物和人在相互探索和发现对方。设计通过空间句法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来限制人类的活动,减少动物与人类的接触,为动物提供了隐藏的植被、水等自然缓,动物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伪装,而人类必须等待、探索和相互邂逅。方案意在反转人与动物之间的视看关系,创造一个没有动物的动物园,逐渐改变人们对动物园职责的认识以及对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方式,打造一个共享的未来。
Technology Exploration Award 最佳技术探索奖
Habitat's Encounters: Earthlings togeth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Barcelon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Pablo Villalonga Munar
Students: Arnau Toscano Prat, Carme Rosselló Oliver, Elisabet Martí Mas, Xuan Yin Liu, Toni Huguet Torres, Alejandro Cáceres Santiago
方案从新基础设施的物质性出发,重新考虑人类和其他生物相遇的新方式,创造了一个重叠两个世界景观的系统。通过可持续和低碳足迹的材料制成的建筑,将新的Zootopia与人类和非人类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唤醒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共鸣。游客不再是动物园的旁观者,而是新的系统的一部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将人类和非人类融合在一起。地球人物同在。
Future Vision Award 最具前瞻奖
COZoo
School of design,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JING Siyang
Students: NI Erlu, FAN Shuyi, WANG Qi, GUO Yizhuo, WANG Xiaotong, Li Chaoqun, LU Boyun
COZoo由“CO2二氧化碳”和“Zoo动物园”组成,其中Co也代表着Complexity(复杂)、Collaborate (合作)和Community(共同体)。方案希望构建一个COZoo动物园,围绕碳体验,运用艺术赋能的方式,促进人类与野生动物合作,构建复杂性的生命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改善生态,特别是碳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
Best Visualization Award 最佳表现力奖
Animal Land Rights Program
Tongji University, CAUP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TAN Zheng, CHEN Qiang, YU Zhongqi, GUO Guangpu
Students: QIN Yuan, TU Yicheng, GUO Kening, WU Yujie, ZONG Cong, YE Jingyi, Jung YuEun, Dhunnoo Niva, Sophia Tan Jessie
方案通过“平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三个关键对策回应了“城市属于谁?”、“如何实现动物和人的平等?”、“动物需要怎样的居住场馆?”。设计在宏观尺度构建城市生物栖息地网络和动物迁徙路径,在微观尺度利用立体空间系统打造多物种混居场馆。通过物种选择、单物种特征分析、多物种混养分析和生境打造四个步骤,打造出一个多物种混居的生境,构建了一个多层集成网络。
Animal Welfare Award 最佳动物福利奖
An orangutan habitant,in brand-new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CAO Jiajie, YUE Yuanzheng
Students:FENG Xiao, YANG Peiying, CHEN Yu, GUO Feng, SHEN Huimin, TAN Hongyan
方案探讨异地圈养下动物的原生境模拟设计。以红猩猩为研究对象,对其自然史和行为学进行深入分析。从红猩猩的自然环境差异和野外与圈养条件下的红猩猩行为差异两方面,探讨异地圈养的室外展馆的设计模式,改善长期圈养对动物带来的身体损害,提出构建构建植物筛选流程,创造复杂多样的动物生境和场地干扰强度再分配三大策略。以园林植物为载体,从动物行为认识理解动物展示区的空间构成,打造新环境下的猩生境。
Best Interaction Award 最佳互动奖
Heartbeat theater
Tongji University, CAUP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Daixin DAI, Jing CHEN, Zheng CHEN, Plácido González
Students: XU Zebing, GUO Ziying, WANG Yongnan
方案创造了三个层次的空间叠合。第一层空间是现状
的主要交通线路扩宽为带状的公园绿地,从而容纳更加多样化的城市游憩功能;第二层是动物园后勤与观赏路线成为一体化的交流空间,创造更多游客与工作人员的互动机会,便于展开游客参与的活动类型;第三层是在各个主题区域的核心区域划分大面积的自然空间用作动物的“共享区域”,游客的观赏方式消隐在地景之中,更近距离靠近解放天性的动物,从而获得沉浸式的心跳体验。同时,结合动物寻找app,在增添旅游乐趣时普及更多自然知识。
Best Innovation Award 最具创造力奖
VIRTUAL EUTOPIA. A new life symbiosis
Politecnico di Milano
Instructors: Luca Maria Francesco Fabris
Students: Yara Teresa Gibin, Mohammed Bayaz Abdul Hakkem, Deni Hridjiki, Jiaqi Wang
方案希望将红山森林保存为一个纪念碑,引入最新的虚拟全息图和(复古)投影,让公众体验野生动物。设计叠加了一个新的正交路径网格,以明确与旧动物园的区别,现有的结构的保留或拆除都将根据简单有效的原则进行。红山地区将按照“动物保护研究区”的分区重新规划为公园、旧动物园纪念馆和商业区域。旧展馆和旧构筑物必须作为文物加以再利用、回收或修复保存。 一些展馆,如猩猩馆、大象馆、猴子馆和小熊猫馆,将在墙壁和天花板上提供最新的3D全息投影和Beam/Retro投影技术。
Orangutan’s Best Friend 红猩猩最佳好友
Changemakers for Nature: From Orangutans to Global Forests
WildBound
Instructors: Songqiao Yao, Isabel Nepstad, Yemeng Li, Mingyi Lu, Celyn Bricker
Students: Jiaying Song, Yi Jian, Frederica Kuo, Zhengyang Xu, Bochao Tang, Wanyi Li, SiyuanFan, Yefan Zhu, Zhiqi Huang
方案希望为南京红山动物园制定了5年可持续发展路线图。从可持续愿景,现有产品与资源,路线图及成功案例三个方面出发,展开了对于动物园现状资源和未来发展道路可能性的无限畅想。
Animal Guardians 动物守护者
Hyper link
Tongji University, CAUP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CHENG Yao, GAN Jing, SHEN Yao, GUO Guangpu, Harry den Hartog,
Students: TANG Yiyuan,REN Anzhi,YU Hexin,XU Yiyi,LIU Lixuan,CHEN Haodong,FUJiong,Ooi Xue Yi,Chong Jing Wen,Agossou Noundjiou Mahution Rock
方案将超链接作为一种多尺度、多要素协同的行动方略,从四个维度入手将红山动物园打造为城市的绿洲,动物和人类的共同家园。在区域与城市尺度超链接上,设计提出由城市动物园向区域“会客动物园”发展,以动物园为中心打造“ 源—汇—廊—踏石” 多级生境链系统服务城市生物。在动物园内,通过“生态连绵区模式” 与分层交通系统的策略,为动物留出更多的地面层生境空间,在提供动物友好的慢行交通系统的同时,也减少游客不必要的暴露。
Daily in the zoo: Thoughts of a rambler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QIU Bing, XU Zhen
Students: SONG Penghao, CHEN Jiaqi, LI Minghui, LI Yue, ZHOU Qingyuan, DONG Yifan,ZHANG Bing
方案主要研究了五个问题:中外动物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动物园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游客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之间的差异;哪些因素让游客对红山森林动物园更满意;最优游览路径是怎样的。并基于五个问题的研究结果,为红山森林动物园如何改进提出建议。
ZOOBIUS
Tongji University, CAUP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Daixin DAI, Jing CHEN, Zheng CHEN, Plácido González
Students: HU Jiawei, ZHENG Menglin, LI Ye
方案针对红山动物园识别其流线连通性不足、功能分散和活动区域有限的问题,提出环形交通、功能重新整合、丰富保护教育活动、转变动物的进食模式的解决方式,力图创建一种未来的新动物园体验,即具有更自然的动物天性展示、更亲密的人与动物关系和更动人的保护教育方式。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Art in Hongshan Zoo Based on Biological Behavior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nstructors: Zhu Zunling, Cao Lei, Wu Man, Xiong Yao, Huang Ying, Tang Ruomei
Students: ZHU Yue, ZHAO Xinyu, LU Meng, YAN Xu, ZHANG Xukang, ZHU Ying, QI Junqian, LITao
方案从动物园入口、沉浸式生物观察区、植物三个方向进行深化设计。根据南京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设计提出在红山动物园内打造一个鸟类特有的生态区域。同时,基于对动物行为活动分析改造观赏动物的通道,通过加入沉浸式景观体验实现新的互动形式。在此基础上,将动物园作为城市正中的绿色交通枢纽,打通该区域的绿色脉搏,增强周边自然生态体系之间的生态联系。
Embrace the nature, Merge the boundar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向左滑动查看此作品更多图纸
Instructors: GUO Suming, WANG Chengkang
Students: FENG Meiling, ZHANG Yiyuan, CUI Zhongyu, GU Xueting, GUO Mengyue, LIU Lukai,SHEN Tianyue, TIAN Feixue, YANG Yifan, ZHANG Shan
设计选择场地中毗邻设置的小熊猫馆与大象馆,并将其进行视觉混养。设计以归野,融界为主题,还原动物的原生生境与原本习性,进而融合动物、环境与人。设计策略为消隐场地中的建筑边界,隔障边界,人的视线,以及动物的刻板行为,同时考虑保护南京本土物种,消隐动物园边界。在总体规划中,小熊猫有四个活动空间,其中有一个空中通廊,大象有三个活动区域,其中竹林生境与密林生境由一个迁徙通道连接,模拟大象穿过峡谷的生境。在细部策略中通过智慧交互、丰容设计、科普展陈、生境模拟来融合动物、环境与人。
评委寄语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感谢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加泰罗尼亚理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们的倾情参与和辛勤付出。我非常赞赏各组同学在为期十天的实践营中的努力付出和优秀成果,希望在疫情缓解后,同学们的作品能够在上海和南京的美术馆、博物馆中展出,并发表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同学们的独特思考,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这次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话题的终点,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实践中,能够继续保持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追求和人与动物友好共生模式的持续思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转变成真正具有现实改变力的设计,来帮助动物园进行更新改造,进而引发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和进一步的转变。
沈志军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
十天的联合实践营为未来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将人类应该怎样和自然相处浓缩在一个动物园里,以设计、建设、展示等方式传递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引起公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就是未来动物园真真实实为人类做出的一点贡献。在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古都南京,‘Z世代’年轻人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和期盼,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切和行动,必将点亮博爱南京的生态和平之光。
张雷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总建筑师
由南京红⼭森林动物园和同济⼤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的“动物乌托邦”暑期实践营,深入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希望用设计和爱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创造⼀个可持续的共享未来,共建⽣命共同体。来自八所高校的团队,以胸怀善良的南京红⼭森林动物园为研究对象,在“双向栖息”主题基础上,探索城市扩展为动物栖息地,以及动物园成为城市⽇常公共空间的可能性,为重塑人类文明的边界,创造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贡献了思考和启发。
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
此次针对城市动物园的国际联合实践营是在“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宏大命题下的一次有益思考和设计价值实现的检验。各方案基本上在“人退动物进”的理想模式下,从动物的生境改善,从动物与人的距离控制和最小影响,抑或从人与动物的互动接触和情感交流等诸方面视角展开创意和设计,短短时间呈现出的成果,超乎预期。城市动物园有别于野生动物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游客所需空间和观览行为对动物生存空间的挤压和打扰,关乎于此的解决之道却仍存困惑。这也许恰恰表明城市动物园值得思考的,可能不仅仅是设计问题。
王飞
美国纽约雪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区课程总监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深度研究与设计探索。南京红山动物园这样一个独特的平台与课题让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师生们在短时间内相互碰撞、激发与合作,建筑学、规划、景观、艺术、设计和生命科学各个学科扬长避短,突破壁垒,成果丰硕。这样独特的转学科性(Transdisciplinarily)着重于学科的延展性及其身份和边界的可塑性,学科的定位和边界通过对其他领域的交流而重新定义,让我们更为深度地反思并共同探索人、动物、自然之间更和谐更前瞻的可能性。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本次国际联合实践营以动物园这样一个特别的城市公共设施作为讨论对象,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同学们站在动物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触发了很多转变人类中心论的思考,相信也为动物园的管理、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多有价值、有启发性的想法。希望能和李院长、沈园长一起帮助同学们把这些优秀的想法落地,共同助力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发展与进步,提升城市动物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同时,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个想法在落地的过程当中,怎样能够克服困难、平衡需求,从所服务的对象中验证自己的想法,获得收益。
田如男
南京林业⼤学⻛景园林学院院⻓
本次实践营活动以“Zootopia”为主题,引发大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内外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学习机会。同学们的方案都展现了各自学校的特点,体现了对动物的尊重与关怀。从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大家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对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热切,和对共创生命共同体的热情。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
胥一波
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合伙人
实践营的成果非常有启发性。每组同学都基于对“双向栖息”这一主题的了解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打开了我们的思维。在同学们的设计中可以看到,未来不仅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其他物种,这才是真正的生物多样性。未来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探索的热情,共同打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想家园。
华颖
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生态学副教授
本次实践营是一次跨学科国际联合实践营,同学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也因此有了很多不同的角度和有趣的创新,祝贺大家所取得的成果。当谈到生态危机和生活在城市中的物种的未来时,我们一方面会因为过去的错误而感到忧伤,另一方面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实践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之后,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修复和保护生态多样性,将未来的指针拨向充满希望的一端。
Carin Harrington
金鸟基金会设计和行为保护总监
同学们在为期十天的实践营里对未来的动物园模式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讨与畅想,并取得了极具创造力的设计成果,很是难得。同学们在设计中展现出的整合规划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本次实践营不仅仅是一次设计项目,更是一次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的碰撞与革新,十组方案提出了富有想象力的新可能,给未来的动物园模式带来了很多全新的思考。
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教授
Zootopia 动物园实践营探讨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同学们的设计成果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也是我们在动物保护工作中,一直秉承的理念。希望来自各大高校的同学们和老师们,可以继续在“动物理想家”的基础上,继续体验探索全新的可能性,也希望同学们可以一起加入到动物保护计划中来。
李梅荣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
每组同学都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对“双向栖息”这一话题做出了各具特色的回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我看到了很多创新之处。这些优秀创意革新了现有动物园的设计思路,给红山森林动物园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相信在多方助力下,红山森林动物园一定能够实现“动物理想家”这一美好愿景。
王俊杰
上海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环境院副院长
每组同学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色,为未来城市动物园的规划设计以及科普教育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这些建设性的意见经过沉淀之后,能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更大的助力。
白亚丽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宣传部部长
为期短短十天的实践营为红山森林动物园注入了鲜活澎湃的血液,同学们活跃的思维在不同的领域激烈碰撞。动物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在这次实践营中深刻地交织在了一起,为城市动物园的发展带来了不同角度的反思。每组同学都做的很有特色,非常期待有一天同学们想象中的动物理想家能够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实现。
如何打造理想中的人与动物理想家,共同探索未来城市动物园可能性?如何诠释人与自然共生城市发展理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践行责任,贡献力量?同济大学将联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南京和平论坛,将以“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理念先导,面向全球专业机构、高校征集可落地执行的动物园规划、景观、场馆设计等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多责任主体助力红山森林动物园服务系统升级行动,为疫情下的城市动物园生存与发展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支持协作单位
发起方: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联合发起方: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指导单位: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南京和平论坛
参与高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与城市设计系、米兰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等。
合作机构:
野声、小象君、造点、Global Elephant Care、GWZoo Design
合作媒体:
文汇报、卷宗Wallpaper*、城市中国、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现代城市研究、archdaily、Architecture China、理想家、卷宗书店、Kinfolk、青年建筑、凤凰书苑、梨视频、建筑实践等。
策划团队:
总策划:李翔宁
策划助理:黄培、秦晓婉
工作组委会:耿慧志、王兰、王一、卓健、章明、董楠楠、邵钰涵、戴代新、张琳、杨晨、马魏魏
策划团队:唐晓琼、陶泽莲、叶子、王咏楠
志愿者:张冰心、杨缤茹、李欣益、魏知
“如果我们要在未来繁荣发展
当下就是关键时刻
来寻找与地球所有生物共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方式。”
“ If we are to thrive in the future
now is the crucial moment to find ways to share our planet with all the life on earth. ”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 End -
视频导演:刘辰星
整理、撰文:陶泽莲、俞力恒
图片由 Zootopia 提供, 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