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这是六月的最后一周,夏至就那样悄无声息的过去。紧张的课程,中间穿插同学精心设计、导游和讲解的现场版城市设计历史excursion;明媚灿烂的阳光,但又不燥热的理想天气;如火如荼的欧洲杯,德语老师现教的欧洲杯足球术语, 处处飘扬的各国国旗,还有德国队的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周五晚上Schlachtensee学生宿舍的Summer Live Concert……都让这刚刚过去的一周忙碌、紧凑而又色彩斑斓。
周一的城市设计历史课,在结束了New Housing within the inner city的主题探讨之后,转入了New Housing in Suburbia的主题,而后又将引出关于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讨论,最后介绍Sustainable Urbanism,时下最流行的城市设计主题,可谓环环相扣;同时,柏林本身就是一本内涵丰富的城市设计历史书,于是excursion就成为我们最好的阅读工具,亲临现场,面对面的讲解、讨论,最后教授高屋建瓴的点评,都让每一次的excursion收获颇丰。本次安排了Potsdam town center和 Kirchsteigfeld两处,前者是曾是普鲁士皇宫所在,如今几乎完全成为旅游城市,讲解集中在城市的尺度,纵向的考察城市功能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变迁、演进,不同时期人们对待老城中心、历史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不同态度,还有对整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期望与控制;后者则是Rob Krier上世纪末最具代表性的关于郊区housing的城市设计,同学们的探讨则围绕一个更小的社区尺度,从整个社区与周边环境、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定义以及每个小型Block内院氛围的营造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这两个典型的案例清晰的勾勒出社会条件、城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对城市形态、城市生活的影响。最后的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讨论,则引发了更多疑问、批判以及对更具潜力的解决方案的期待。这样对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复思考、批判, 对于正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了,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一种态度了。
同样的值得研究的案例,自己竟从未注意。虽然在学生村里已经以居民身份居住已近9个月之久,但直到昨天晚上的露天音乐会,才让我有机会了解到,原来这个掩映在绿树葱葱之中的学生村,也有着十分有趣的历史和未来,很像半个世纪的缩影,让我看到建筑应对时代而发生的变化,以及人、建筑、组织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变迁。
我住在柏林Schlachtensee学生村23号楼,就在一个多月前,对面的22号楼开始了更新;还有昨晚热闹的夏季音乐晚会,同村子里其他的几幢正在更新的建筑一起,所有这些都在试图证明:战后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经历重重考验,今天仍然可以更好的适应新需求。
Schlachtensee学生宿舍由二战后美国的占领区管理委员会捐建,在1957-1964年间建成,是当时德国最大、最现代的学生村。当时的理念是建设一个教育实验的社区(Erziehungsexperiment),即:学生与来自自由大学(FU)的助教共同居住、学习,并配有专人负责学术指导,社区中心的“市政厅”(Rathaus)便成为当时24幢建筑和630位学生的社会管理机构。学生们实行完全的自我管理(students self-administration),原则是“新的居住方式代替社区概念”,相当于一种“共同学习生活的合作社”。建筑设计由三位均来自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工作室建筑师设计,直至今日,当时的建筑与景观设计仍在发挥功效。
学生村建成几年后的1968年,学生运动波及整个社区,自由主义思潮使“交换钥匙”运动盛行一时,之前严格的按性别区分居住的管理也被打破,开始了男女学生混住的状态。
70年代末,4幢新的建筑包括3幢5层的多层公寓陆续建成,这样352套新的公寓又可以满足学生需求。
但到了80年代中期,学生公寓面临拆除与重建,许多战后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都会面临的问题。新的方案会将现有的单间公寓改造、合并为成套的公寓,同时必然会提高租金,这些建议遭到学生的强烈抗议,但必须提出更好的方案,以保留现有的模式。
90年代末,柏林参议院又打算将学生村以低廉的价格与另一用地交换,这样的行为同样遭到抵制,2002年成立的Genossenschaft Studentendorf Berlin-Schlachtensee e.G,便成为这一行为的主体,也是今天学生村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从90年代初开始的努力,在2006年3月有了结果,整个学生村被政府设为“Denkmal von national Bedeutung”即纪念性保护建筑。这样既可以免受被拆除改建的厄运,又可以从政府获得一定的清洁、更新费用。所以,今天可以看到许多的公寓都在精心的维护之中。
对于未来的更新,负责这个项目研究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这样计划:
·原先所有三层的公寓依保证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1:1的比例
·9.6平方米的私人房间(Buden)依旧保留(因为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与尺度介于小型工作室与火车包厢的之间,非常经济有效的划分,同时可以保证大约160欧的月租金)
幸运的是,自己就住在这样的公寓里,就有更好的机会去体验这一过程,从中感受到的
是一种谨慎、严肃的对待建筑的过程,尤其是面对战后兴建的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当批判的声音占据优势时,有人、有组织去调查、研究,建筑的,历史的,经济的,虽然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但最终的结果和意义,绝对值得付出这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