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江副校长在《园林大师陈从周》发布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4-12-02

陈从周先生对于中国园林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显出来。他的园林、他的书画、他的文章诗词都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样一个在文化方面对中国有这么重要的研究和贡献的人是同济大学的骄傲。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有这样的老师。特别是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有机会受到陈先生的教诲也是一生当中非常幸运的事情。当然,各位作为陈先生的弟子受教育就更加多了。

人是会死的,但是陈先生的贡献和学问不会死。以后陈先生会从我们认识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曾经在相当一段时间被边缘化、被破坏,甚至有被毁灭的可能。陈先生背后有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很多人说陈先生是中国的最后一个,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不是,因为正是最后这一点薪火,再过几代人又会蓬勃起来。中国的文化不是谁想灭就灭得掉的。要想达到陈先生这样的高度,一两代人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但是没关系,中华文化能够存在几千年就可以继续存在几千年。现在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当然,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一小批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没有断。今天中国面临着非常好的政治形势,对于中国文化的崇尚和推崇至少是最近大半个世纪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华文化的前景,另一方面也再一次认识到了陈先生的历史地位。研究陈先生不能仅仅从他的作品来看,更多的应该是从历史的地位来看。以前我说过一些不知道对不对的话,现在我还是喜欢这样说,再过五百年,同济大学的历史上我们这些人的名字可能都找不到了,但是陈从周三个字肯定能找到。为什么?因为他的作用不是一两个园林、不是一两首诗词,而是对整个中华文化快要断裂的时候把它接上了,这一点非常的了不起。当然,很多人说陈从周先生就是中华文艺复兴的人,这句话也是非常对的,就是把中华文化通过他的手传递下去。我自己也觉得在同济大学学了这么多年,有机会直接求教陈先生,这是一生的幸运。现在发现陈先生给我们的是大部分老师给不了的。这只是对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文化。今天的座谈会可以证明陈从周先生已经去世了这么多年,但他依然被我们铭记。他的书还在出,再过一百年我们仍然可以出陈从周文集。这正是他的价值所在。

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曾经走过弯路,今天我们正在回到正路上来。就是一个大学应该怎么办,一个学科应该怎么办,一个文化应该怎么延续,陈先生传给我们的东西怎么传下去,这是整个大学发展当中我们必须面对的。同济大学这样的学校长期以来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学校,更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很多人说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区别就是因为建筑学有文化,实际上陈先生真的说过这句话,但不是说只有建筑学有文化,而是所有的工程都需要文化。所以尽管不能说陈先生讲了一两门课我们就学会文化了,但是他告诉我们需要什么,大学的老师怎么应该培养学生,大学的学生怎么去学习。长期以来,同济大学这样的大学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技巧、学生的本领、学习一个行当来谋生,说得好听一点是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但是当一个学生没有了文化的沉淀、没有价值观的取向很难真的有这样的本领。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导向,只有一两门本事,有的时候这个本事掌握得越好越危险。没本事倒也不见得有太大危险,本事越大危险越大。陈先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在文化上给我们的教诲不是他想出来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累,所以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中国千百年文化的积累。

我们要学习的也是陈先生代表的传统文化,这是最重要的。现在学校也是非常希望我们能够重新让大学教育回到更加强调文化教育的轨道上来,我们都在陈先生身上学到了一点皮毛,不能和陈先生相比。但我们这些弟子加在一起应该可以顶半个陈先生,所以我们接过陈先生的薪火,再把这个薪火传递给我们的学生。陈先生一辈子没造过几个园林,现在他的画也流落在不知道什么地方,但是陈先生的精神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传给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陈先生的在天之灵是会得到安慰的,也希望陈先生能够看到我们的今天和更好的明天,相信这也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