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之际,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新起点上,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2021513日,同济·复旦乡村振兴研究生论坛在彭渡村委会会议厅举行。此前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场,以党建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提高党员理论知识水平,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跨学校、跨学科的乡村振兴学术共同体建设。十余位从事乡村振兴的专家学者及分管领导,三十余位来自同济、复旦的学子,在结束彭渡村调研考察之后荟萃一堂,从自然生态、遗产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角度,热议彭渡村乡村振兴的未来。论坛采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文博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土木工程等多元学科视角,综合学术研究、实践经验、在地感悟等多维感官,总结彭渡村调研成果,分享既有的乡村振兴经验,为彭渡村的发展未来建言献策。

彭渡村地处闵行区马桥镇西南角,紧依黄浦江,南靠奉贤,西临松江。 彭渡村域面积 4.42 平方公里,其中郊野单元面积 1.83平方公里,集建区2.59平方公里。全域内文化、自然资源丰富,有3A级景区韩湘水博园、荷巷桥老街等,是全国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闵行区2035年总体规划中3个保留保护村之一,有近千亩林地位于黄浦江上游饮用一二级水保护区内,整体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

彭渡村鸟瞰图

彭渡村区位图


一、彭渡村乡村发展现状

1.得天独道,区位优势

初松峰认为彭渡村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决定,其乡村振兴的讨论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彭渡村是特大城市周边的村落,保护发展必然受到上海市双重利弊影响;二是水源地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都为彭渡村的发展设置了底线。

初松峰


俞静也表示彭渡村乡村振兴和上海的城市环境和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上海中心城区代表着工业文明推动的现代化,上海周边的江南水乡地区则是上海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这两部分存在脱节的问题,和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上海外围的乡村,彭渡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考虑整个以上海的整体城乡体系为循环,对接上海中心城区资源,在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中找到位置。彭渡村的发展基于三个方面现实的考虑:一是彭渡村离城市中心约30公里左右,考虑这个区域范围内上海的经济布局特征二是考虑其在黄浦江沿线的独特优势。未来黄浦江沿岸连线发展将激发无限潜能,沿着黄浦江沿线从入海口、吴淞到浦江第一湾,到南部的浦南的农业地区,是长三角重要的经济走廊,对彭渡村来说,找到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身份定位至关重要。三是考虑闵行区内部的功能关系,与北部虹桥国际枢纽产业中心,中部莘庄副中心以及南边的产业园的产业板块的联动。如发挥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品牌价值,整合村内闲置民宅,拓展水博园边界,把乡村、特色产业、居民生活完全地打通和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有产业,有风貌,有品质的特色地区。

俞静


2.人口结构导致发展的特异性

杨明俊指出彭渡村里的户籍人口84%在外工作和居住,常住人口中84%是外来人口。彭渡村独特的人口结构使其面临着特殊的情况——村里有较多的房间或是闲置,或是租给外来人口。大量的存量土地是彭渡村未来发展的资本和潜能。

杨明俊


王军表示,在老龄化的村域范围内,人口流失、外来人口流入是普遍现象,处理好的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的核心所在。在这种土地迁变、人口变化中,不仅要让滨江环境、生态林业成为自然意义的景,也要让老旧街区、遗产要素等成为富集人文的景。

在参观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的同心区安置房后,章玥认为同心村安置房整体的外在环境,符合粉墙黛瓦的形式,但老年人为主要居住群体的现象比较突出。考虑到人口结构倒挂的形态,需要加强未来产业的引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结合历史文化,发展历史文化、文化创意,提升不同年龄段的居住体验。

3.乡村治理是重要抓手

徐钰彬在对彭渡村的民居进行访谈中发现,彭渡村的人居环境在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例如,在物质环境上,彭渡村的河道和岸线都是经过整治的。受政府宣传等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非常注重水源保护地的保护,自发废除了过去养鸡养鸭等污染水环境的习惯在乡村治理中,村庄实行网格化治理,在节庆活动举办集体活动,日常组织志愿者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政府买单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入户医疗等服务。在社会环境方面,彭渡村给予了村民充分的自主权。未来,在自留地的耕种、乡村未来平移安置等问题,希望村集体分阶段展开和实施,发动群众自发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件中。

徐钰彬


张宇微在调研中发现,网格化管理体现了村干部对于村民的人文关怀,有事找组长也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依托黄浦江畔、生态涵养林,张宇微认为未来的发展中可考虑以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抓手,在提升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党建基础优势等,在可能的前提下将分散的村民小组适当集中,充分满足外来人口的生活工作需要。

4.用地性质亟待明确与调整

杨明俊在对彭渡村的水博园调研时,发现彭渡村的水博园的用地是从农田转变过来,包含多种用地性质。在国家对用地的管制越来越严的时候,用地性质就成了未来发展的瓶颈。

张继光表示土地确权势在必行。彭渡村利用一年多时间,将老百姓的房屋宅地重新进行确权。对于老百姓来说,老祖宗留的土地是不能动的,但是大量闲置土地的存在,对于彭渡村今后的开发和项目落地都是不利的。只有在土地确权以后,政府才能推动专业化力量介入乡村,开展乡村振兴。近几年,我们结合上位规划对宅基地进行规整,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工业用地合理调整等,用地资源的整合将会是近几年的重中之重。

张继光

黄桂利总结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以及对于马桥镇农业发展的认识。马桥镇有非常特别的现状——农业用地面积少、耕种分散、因水源保护地而生态敏感。为了打破原来分散式的乡村小经营的模式,马桥镇政府花了大量的精力对农业用地的生产和使用进行调整,为乡村振兴大格局、大系统营造环境,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腾出空间。在乡村振兴的规划中,规划师一定要对农业用地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农业等农村的治理结构有更加的清晰的认识将乡村作为一个城市的浓缩版来看待,这样才能做好乡村规划,把规划落到实处。

黄桂利

5.管控民房租赁

大量存量土地伴随着民房租赁的行为,彭渡村对于民房租赁的管控行为起步较早。在对于民房租赁的管控过程中,张继光表示,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农地经营流转收益、民宅租赁的资产收入,其中民宅租赁是农民收入组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民宅租赁方面,彭渡村开展了系列政策调整——村民自治出台了民房租赁的相关规定,有效减少了民房租赁过程中较多超负荷出租,限制了民房最大可承租人数,提升了民房居住的品质,降低了用火用电风险。对于彭渡村的民房建设,通过提升民房租赁的品质,提升了民房租赁的价格,提升了老百姓的资产性收入,缓解了乡村养老问题。


二、彭渡村乡村振兴未来

1.产业联动发展,振兴升级

杨明俊认为目前彭渡村的产业以村集体的产业为主,但是以村集体发展的项目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应当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是整体,从联动开发为中心的,同时应当从长期的角度去考虑社会资本怎么融入。

张继光认为未来马桥镇的发展需要较好的前期规划,建立企业和村集体共建的大平台,三村联动整体开发,让农林水宅基地,文化遗产,铁路线等各部分联动起来。铁路沿线可以串联起彭渡村的水博园、同心村的农田果园、民主村的仙鹤墓园和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闵开发等区域,使得片区成为一个联动的整体,来仙鹤墓园不光是扫墓还能踏青;来农田果园不光是郊游还能参观科技园区。

黄桂利认为切实解决乡村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中要干三件事。第一,整治村民村貌,美丽家园。第二,产业振兴,建立产业机制,将产业系统化,把乡村的小产业联动发展成大的联动系统。例如,黄桂利在和李京生老师合作的项目,创造了以共建机制为核心的新模式。未来的乡村振兴,一定会形成城市包围乡村的结构,利用城市的资金、资源、信息赋能乡村,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吞噬乡村。黄桂利的团队和彭渡村的合作中,注重乡村和城市不一样的特点,始终保证乡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和村集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这样合作的机制下,构建产教融合智慧型乡村示范区。第三,提升农村生活的幸福感,漫农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这也是漫农公司名字的由来——让农业浪漫起来,让农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精神核心和遗产保护

初松峰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点,建筑遗产直接和村庄老百姓以及村集体的身份认同感直接挂钩。在《松江府志》当中有着对于上海的描述,彭家渡以北为上海。在整理彭渡村的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彭渡村的历史文化遗存直接关系到彭渡故事的构建。

何江夏讲述了同济黄岩乡村研习社,最早基于杨贵庆老师在黄岩的乡村实践,首要要做的就是文化定桩,利用村庄的文化资源禀赋,激活和带动村庄,赋予村庄新的活力。所以何江夏建议从比较高的定位和功能方面去考虑,把乡村振兴和可持续、永续的概念挂钩,把产业和文化相结合。

章玥在调研历史遗产时,发现金氏祠堂目前已经被规划成为村庄文化展示的重点区域,已有各地的党支部来此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等学习参观活动。但是,金氏祠堂未来需要进一步与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内生的发展动力。荷巷桥作为一条始于清代历史悠久的老街,目前规划仅保留文保点,其余部分进行拆迁,可能对于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及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在社会结构变化、人口倒挂的情况下,需要加强未来不同人群对于彭渡村历史的了解、社会精神的凝聚。保护历史遗产对村落社会认同感的塑造和传承非常必要,建议结合未来的定位,将科研文创、非遗传承与文保点的保护相结合。铁路遗址目前呈现孤立闲置的情况,未来可针对工业文化遗存,进行联动式发展,将铁路遗址作为串联周边文旅资源的重要路径。

3.自然禀赋激发无限潜能

侯实总结了他对于江南水乡市政体系的研究,提出传统江南水乡可以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以苏州、松江、上海等为中心的府、城,第二层级是嘉定、青浦等区域中心的州、县,第三层级是练塘、泗泾、闵行、亭林、朱泾等中心镇,第四层级是类似彭渡这样自发形成的市,或者叫草市,整体通过水系相连形成三角形的网状结构。而彭渡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前依旧保留有原来的水系结构、街市风貌,是上海地区传统乡村草市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考虑利用水系作为沟通周边韩湘水博园及黄浦江渡口等的航道。例如朱家角已开通地铁站直达古镇中心的驳接游船,带来新的传统水乡游玩体验,可作为借鉴。

侯实


李天缘认为水系是彭渡村村庄空间格局的重要元素,在整体性保护中不可忽视。彭渡村荷巷桥的别名就来自于荷花状的河流水网和沿河而建的民居。现在彭渡村面临荷巷桥老街的改造。无论是拆除重建或是改建,希望能够保留乃至强调建筑与河道的关系。另外,通过河道水网能够将彭渡村、同心村、民主村相联系,临水而居的格局能更显著更连续。

周旭波认为,彭渡村作为黄浦江曾经重要的两个渡口(彭家渡、韩仓渡)所在地,讲好渡口故事,演好浦江角色是必要的。一方面作为水源保护地,通过优良的物质环境吸引游客前来度假。另一方面作为渡口、铁路交汇地,通过丰富的人文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以彭家渡自身的物质、人文环境为基础,在距离市中心30公里的位置上,寻找到自身吸引游客的闪光点。

在论坛最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副委书记唐育虹总结:虽然彭渡村调研处在前期阶段,但大家仍提出许多较为深刻的观点,为下一步紧密合作、发挥同济精神打下良好基础。

在未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继续把乡村振兴、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作为使命与担当,在规划、设计领域将进一步发挥一流学科优势,实现与复旦大学文博学系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加强区域化党建联建,回应基层需求、服务乡村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有益探索。

 

发言嘉宾

俞静: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规划设计六所所长

候实:复旦大学文博系讲师

黄桂利: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漫农学院院长

张继光:彭渡村党总支书记

杨明俊:注册规划师

徐钰彬: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

其他发言的为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参与嘉宾

唐育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副委书记

孙亚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辅导员

王克军:河西大学讲师

主持人

初松峰: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第八党支部书记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马桥镇彭渡村党总支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承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八党支部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润物乡村遗产知行团

协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团支部

同济大学无止桥社团团支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P6 团支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P7 团支部

附:部分同学发言

陈璐:以村集体为中心的集中式发展其实应能有更大的力量,但是在彭渡村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村集体的优势不明显,比如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又采取承包的模式转租给个体农户,不能将合作社的优势充分发挥,从产到销都不能体现集中的优势;背靠上海的资源,彭渡村土地区位好,有充足的人口资源,但是村集体发展仅限于旅游资源,如果后期能从旅游到文创,村集体发展的潜力无限。

李皇龙:荷巷桥老街的社会结构已瓦解,只剩下若干租户和断壁残垣,拆旧建新工作已势在必行。就遗产保护而言,应当对原有的建筑肌理、街巷格局以及建筑与河浜的关系进行抢救性记录,以便在未来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有所凭依,有选择地恢复老街历史记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