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今年1月假期,CAUPer们纷纷报名投身到寒假实践项目当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丰富的经历体验,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众多优秀寒假实践项目中,我们挑选了城市自生植物、社区防疫与毕业系统开发这三组不同方向的项目进行详细项目介绍与体会分享,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些项目中,建院学子如何践行青年担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城市自生植物画像——项目说明 

指导老师:陈静

组长:程雯

组员:彭桢,易文静,杨逸清,罗富予,许玉洁,张倬瑶,张洲滔,易晓典,吴雪菲,张姝元,谢雨欣,杨璐巧


 一、项目简介 

本社会实践项目为“城市自生植物画像”,研究对象为城市闲置地,希望通过对闲置地中的植物进行画像来进行植物知识科普,扭转人们对闲置地的消极印象,同时提出激活闲置地的设计策略。


 二、项目背景 

城市闲置空地是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减、郊区扩张、去工业化、劳动力转移等相伴而生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未用做任何目的或未开展任何建设的闲置土地。目前,大量的城市闲置地没有得到合理管理与有效利用,造成了杂草丛生及大量废弃物堆积的现象,严重损坏城市完整的景观形象。同时,城市已进入存量规划时代,闲置地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需要被激活与有效利用,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过程 

本项目主要分为“课题认知——闲置地调研——画像设计”三个阶段,期间穿插了多次小组讨论与老师指导,分阶段进行项目的推进。


1.课题认知

在2021年寒假,指导老师陈静老师召集小组成员进行第一次讨论,介绍了城市闲置地的现状与本课题的目标:通过设计的力量改造闲置地,扭转闲置地的消极刻板印象,提高闲置地的公共活力。


2.闲置地调研

本课题调研场地原定为杨浦滨江闲置地,疫情影响修改为小组成员各自调研家乡的闲置地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图像记录、居民访谈等方法,各成员分析了家乡闲置地的历史、在地植物种类,了解到了周边居民对闲置地的真实感受,并提出了闲置地改造的初步构想,如装置设计、场地改造等。同时各成员记录了闲置地的优势物种,为后续画像设计做准备。


3.画像设计

各小组成员对闲置地的优势物种如狗尾巴草、芦苇、荠菜、婆婆纳等进行画像创作,通过采用拟人化设计、放大特征点的方法,对植物进行了创意画像与科普描述,并整理成城市闲置地植物科普手册


 四、项目展望 

本项目成果可用于城市闲置地植物科普,提高大众对城市闲置地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并希望借此为城市闲置地的激活出一份力。而本项目的开展模式可用于青年户外课堂等课外拓展活动,实践者可通过实地调研、头脑风暴、画像设计等办法为城市闲置地设计“自己的名片”,运用群体力量来提高大众对闲置地重视程度,建设美丽城市。


 五、感悟 

罗富予

城市自生植物画像寒假调研非常有趣,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城市闲置地,它们的利用现状不一,但大多都并未受到重视,自生植物如一年蓬、车轴草、构树等就在沙地瘠土中坚强蓬勃生长,日复一日地对周边环境产生作用。借这次调研契机,对家乡旅游规划的思路和痛症有了更深了解,也对随着春天来临而野性生长的自生植物有了更大的关切。




“人民安心,城市放心”

  疫情防控与社区微更新专题实践  

指导教师:孙淼

组长:陈柳珺

组员:赵誉行,朱好雨,张雨迪,陈思睿,董雨田,顾睿星,岑雷婷,高翌灵,陈黄海,楚童


 一、背景介绍 

1.上海社区微更新的重要性和社区微更新的代表性

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高度制度化、结构化城市政府治理系统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从2015年上海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成立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2016年开始的“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到2018年发布《上海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旨在构建舒适、友好、安全的社区生活圈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社区微更新成为宏观规划接入社会经济运行,应对当前资金短缺的现实选择。

2020年的一场疫情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提醒城市管理者,人民城市首先是防控安全的城市,抗疫时段控制出入口、设立应急帐篷、充分利用小区公共空房间等措施暴露了社区管理和设计的短板。其中一些措施可以成为常态化预防的通用之策加以设计和整理。基于此,本次实践选取了徐汇区、长宁区的十三组社区微更新项目,作为调研案例。


2.研究思路框架

实践目标:

1.从空间使用、交通组织、设施配套、安全与可变性、景观设计和艺术营造等多个方面总结上海社区微更新项目;微更新项目使用现状评估

2.选取代表性小区,调研疫情预防、防控周期的管理措施、空间使用和变更情况;六个维度下微更新对于社区疫情防控的影响(问卷)

3.针对部分小区做应对疫情的适应性策略总结。


 二、上海市社区微更新使用现状评估 

1.调研案例分布

本次调研选择了位于长宁区及徐汇区共13处微更新项目,其中8处位于长宁区,5处位于徐汇区;6处位于内环内,6处位于内环至中环之间,1处位于中环至外环之间。

选择徐汇区与长宁区的十三个项目是通过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案例库以及近两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代表性案例。

依据改造对象同所属社区的空间关系,将其分为3种类型:内部场所改造,中介地带改造,外部空间改造。


2.更新后出现的使用问题

1)应对疫情,部分空间使用缺少适应性

2)维护运营,未充分激发居民自组织意识


三、上海市社区微更新

 对社区疫情防控的影响研究 


1.测评维度概述

基于对上海市社区微更新使用现状评估,拟针对各个案例对社区疫情防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整体分为“社区平时的常态防范”和“社区战时的应急管控”两大维度进行测评。

其中,“平时常态防范”包括风险弱化、智慧治理、健康改善三方面;“战时应急管控”包括空间隔离、临时改造、生命线保障三方面,针对六大方面内可能涉及的评价要素进行小项打分。


2.案例分析

1)徐汇区长桥街道汇成中心街及花园、徐汇区长桥街道体育花苑、徐汇区凌云路街道417街区微更新、徐汇区永嘉路309号口袋花园、东湖路37号衡复微空间

2)长宁区华阳街道大西别墅、虹旭小区生境花园、长宁区仙霞街道虹仙小区闲置地下人防空间活化、长宁区新华街道新华路669弄“睦邻微空间”、 虹桥街道精品小区改造工程(长虹小区)、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敬老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三村乐馨亭广场、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愚园路公共市集、粟上海·公共艺术和社区营造

 徐汇区长桥街道汇成中心街及花园 


 四、疫情防控措施情况数据分析 

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于“社区平时的常态防范”和“社区战时的应急管控”两大维度,风险弱化、智慧治理、健康改善、空间隔离、临时改造、生命线保障六个方面,共15个评价要素进行打分。

经汇总评分,去除1-4永嘉路口袋广场和1-5衡复微空间两个较为特殊的案例,其余项目计算出平均分,与十三个案例逐一比较差异。

1)社区平时的常态防范:风险弱化、智慧治理、健康改善

2)社区战时的应急管控:空间隔离、临时改造和生命线保障


 五、总结策略与展望 

1.策略总结

经过文献研究,总结常态化防控策略:

1)城市更新的规划应对:将健康安全要素融入城市体检,提升旧城综合防灾的调控能力,提供便捷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营造健康宜人的绿色公共场所,加强土地利用的韧性和弹性,加强社区自治与管理能力。

2)社区人员管理:人力资源的调动:社区志愿者、社区居委会、民警三位一体

3)相关资源调动:经济资源调动:核酸检测和大面积消杀,集体搬迁、集中隔离的措施,疫情防控演练

4)传统硬件设施利用:传统值守方式,在入口处搭起帐篷或是放置小型集装箱、搭建临时板房;运用人员力量、发放出入证,检查健康码,测量体温等等

5)新增智慧解决方案:常态化:“互联网+疫情防控”:家中安装智慧终端,O2O采购、水电网暖保修,小区门口安装智能识别系统;停车引导、无接触式通道指引,公共设施系统管理,分类垃圾

关键是以人为本

同时,现有微更新存在一些薄弱点

1)公共空间,微更新场所和设施都有所搁置或被废弃;

2)小区内较空旷的地方,可作为抗疫物资的集中和分发处、生活垃圾的投放、分类处;对于原功能的使用,也可以和微信小程序、网络信息填写等方式结合,让居民分批分时段使用。

社区点状更新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要规划来应对多元需求;实行长期跟踪服务;社区更新要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打造线上共享平台,进行持续的空间建设;组建并持续吸纳优秀设计师组成团队;编制实践指南引导社区更新共性问题。


2.实践感悟

赵誉行

微更新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规划专业的学生,通过此次实践我收获良多。

高翌灵

在防疫背景下,社区微更新需要考虑平战结合,留出弹性空间,同时,智慧治理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防疫背景下的社区微更新一个全新的课题,希望能在未来继续深入学习。

张雨迪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老师指出微更新背后的根本是一个运行体制,这也直接造成了国内外微更新手段的不同,不能照搬国外经验。

陈黄海

我曾经以为社区街道更新必须要大动干戈,一次更新将会保留很久很久。但现在我愈发觉得以前的自己太过狭隘,我们的城市始终是变化的新老结合体。

董雨田

现在很多微更新仍然是设计师在主导、在决策。居民应该是城市微更新的最主要使用者和最重要评价者,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居民的作用值得被进一步放大。

顾睿星

微更新是未来城市建成区规划改善的重要方向,帮助存量空间实现“逆生长”,使老旧小区得以焕新蝶变。

陈思睿

这次调研的微更新地点基本都是疫情前建设的,却在疫情期间起到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这也是建设时不曾预料到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正是根据疫情时的使用情况,研究这些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起因和结果,扩大后续社区微更新在韧性、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

岑雷婷

社区微更新不应局限于关于美学和功能的思考,而需要更加关注在平时的预防管理和战时的应急响应作用方面的提升,增强社区韧性,同时重视管理,重视全周期居民自治力量的参与,提升社区凝聚力。

朱好雨

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可以通过更加宏观的规划,将通常由点出发的微更新转变为整体统筹定位后的定点更新,使社区微更新更加有效和经济。




 毕业状态系统开发 

指导老师:方勤,朱玮

组长:门晓钰

组员:门晓钰,汪祝璇子,刘辰,桑田,吕先颖,李晔,蒋之卉,衡巍奇,顾睿星,裘梦盈,范倩,王晓菁,朱好雨,雷子艺,王海晓,倪梦竹,李均宜,柯蔚钏


 一、实践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规划行业及景观行业日益成熟及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产生,临近毕业的同学难免焦虑自己的就业去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以来,每年全日制毕业生有600人,校友总数约3万人,他们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其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学院每年对毕业生去向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统计,记录了2006年至2020年15年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我们有资源能对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在学院常年深耕学生工作的方勤老师和对数据处理十分有经验的朱玮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展开了对CAUP(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校友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研。通过调研和访谈了解2000年以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特征。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挖掘校友资源,探索建立校友信息平台,加强和校友的信息联络,维系和强化校友和母校之间的感情。


 二、实践过程 

在第一次集体讨论后,我们根据需求分成了数据分析、调研访谈、信息平台三个小组。三组分别展开了实践项目。

数据分析组(5人,门晓钰、汪祝璇子、刘辰、桑田、吕先颖):主要工作内容对现有的毕业生数据进行分析,分析 CAUP 校友首次就业的职业选择偏好,并分析近20年来的变化趋势;主要目标是形成分析对象、内容、方法、成果表达等的框架和模板,便于今后持续开展跟踪研究。

调研访谈组(9人,李晔、蒋之卉、衡巍奇、顾睿星、裘梦盈、范倩、王晓菁、朱好雨、雷子艺):完善问卷,对2000年以后毕业的校友进行职业发展调研,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和趋势;并对重点校友进行访谈。

信息平台组(4人,王海晓、倪梦竹、李均宜、柯蔚钏):收集现有国内外高校校友网站、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初步设计“CAUP 校友圈”的运作方式。


1.数据分析组具体实践过程

1)整理现有的数据,对数据中的空缺信息或有误信息进行核实梳理。

2)确定分析的主题。确定为就业地点和就业单位两大板块。整理数据框架:1)确定自变量。先分析整体就业人逐年分布情况,选择生源、学历、专业三个自变量。2)确定因变量。就业地点的因变量为留沪率、回省率,就业去向的因变量为转行率、考公率、进高校率。

3)变量处理。将生源地址处理成三种,一是按照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方式重新分,二是按照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分,三是按照东部西部,北部南部 分。提取就业单位所在的省、城市,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增加是否留沪、是否回省两项。

4)进行整体分析。与数据情况相关,分析总毕业人数、各学历、各专业、各生源地毕业人数逐年变化情况。与自变量因变量相关,分析毕业生单位所在省市、地区、城市、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分布。

5)进行自变量、因变量的描述性分析。通过折线图的方式,对各变量进行描述分析,并对描述性分析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描述中的趋势是有理论依据。

6)基于“留沪 or 去其它地区”、“是否转行”、“是否考公”、“是否进高校”四个问题进行回归分析。运用 SPSS 软件和统计学知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统计意义上的关系。


2.调研访谈组具体实践过程

1)通过各大新闻、网络媒体了解校友相关资料,对校友个人事迹及基本信息有初步了解。

2)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切合本次访谈主题提炼校友与党、与国家相关的优秀事迹文章提纲,并组织访谈问题。

3)根据访谈提纲,综合所查阅到的资料,初步撰写校友优秀事迹文章。

4)联系校友,向其表明本次访谈的主题、目的、内容与成果用途,与校友约定时间,进行线上或线下访谈,询问访谈问题并记录对话。

5)初步完成访谈稿件。

6)根据访谈内容对初步撰写的文章进行进一步修改。

7)整合校友基本信息、优秀事迹文章、访谈稿件与校友照片,进行综合整理。

8)将整理和初步修改后的文件发由校友审核。

9)根据校友反馈再次整理文稿。


3.信息平台组组具体实践过程

1)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在线方式了解本学院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对“CAUP 校友平台”建设不足和优势进行初步评估,探讨学院校友信息平台的未来愿景。

2)调研本校的校友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分析学院和学院校友信息平台联动协调的可能性和方式,全校的信息平台内容版块设置也对学院建设情况有指导意义。

3)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校友平台作为案例了解其建设情况,详细分析其他校友平台发展的优势与局限,对平台建设的亮点之处进行归纳借鉴。

4)在调研工作基础上,小组成员设想“CAUP 校友平台”的初步方案架构。

5)进一步交流讨论,深化学院校友信息平台方案架构,完善具体内容板块设计。


 五、实践成果 

实践成果由一份策划报告,一份分析报告及八份稿件组成:

1.CAUP 校友平台初步策划报告

2.CAUP2006-2020年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3.八位校友的优秀事迹文章及相关访问稿件具体内容随附件。


 六、实践意义 

同学们通过新闻了解校友的优秀事迹,通过访谈进一步学习和感受校友身上的优秀品质。每一位校友都将祖国的发展与自身职业道路紧密相连,有着进取、刻苦、拼搏之精神与远大而真切之追求,他们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以身践行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不论身在何处,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怀祖国,为党、为人民做出贡献。这些品质都激励着我们同济人,以他们为标杆,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大局观,主动投身国家事业建设,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信息平台组的工作集中在内容与讯息的搜集汇总上,考验了成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信息平台组以集体分工的形式开展工作,各成员利用自己在学校内的社团类工作环境和高校圈的人脉关系广泛收集了校友平台建设的相关资讯,对实践内容的展望与推进都有所帮助,也提升了成员对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认识深度与责任感。这一阶段的工作提炼和总结了校友平台建设的价值与可能性,是接下来真正开展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七、实践感悟 

门晓钰

通过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对15年来就业情况有了基础的认知,在分析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柯蔚钏

信息平台的搭建能够建立同学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帮助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刘辰

本次实践能够得出一些与毕业校友就业相关的结论,可能会对学院的工作有所帮助,通过所学知识,为学院师生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汪祝璇子

随着年份的发展,建院人的择业方向越来越多元,情系家乡返乡服务于基层、热爱母校选择留校任教、被魔都的魅力吸引留沪发展;钟情设计进入设计规划院、想当商界大佬投身地产、勇于挑战浪尖转行去互联网……

桑田

我主要负责了数据的描述统计和回归验证部分,为了能很好完成任务,我也学习了不少新的软件操作,最后成果呈现出来的时候也令我很有成就感。

吕先颖

在分析2006年至2020年的研究生大数据的过程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建院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与去向,留沪率和回省率的变化,也分析得出了转行、考公、进高校等热点话题的数据走向。我想这对我未来的职业选择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与帮助。总的来说,这次寒假实践十分充实,让我受益匪浅。

衡巍奇

经过本次采访,我深切感受到了秦曙学长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的认真与投入,在学长的一字一句间流露着他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执着。秦学长在同济就读期间就对杨浦滨江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思考,毕业后学长更是追随自己内心的理想,凭借着务实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本领,与团队一起激活了这片蕴藏着百年工业历史的土地。

顾睿星

肖达老师在访谈中向我们分享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肖老师鼓励我们更多以实践的形式理解理论知识点,通过实际设计巩固训练设计能力。

裘梦盈

通过本次和校友的接触,尧云校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觉悟令我钦佩。自毕业以来,尧云校友就将国家的发展与自身职业道路相联系,运用在校内外掌握的优秀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本领,以身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发扬了同济人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临港为浦东发展添砖加瓦,脚踏实地为祖国建设、为国家发展、为人民福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范倩

岳绍峰校友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主动思考,积极作为。面对规划局工作的不完善之处,能够提出制定新办法,提高办事效率,这种细节之处推陈出新的工作方法也符合当今国家对于提高治理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