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同济设计产业圈——我院杨贵庆博士纵论环同济创意设计产业
发布时间:2005-11-03
    《文汇报》今年7月22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赤峰路‘同家军’围起设计产业带”的文章:“仅仅两年多一点,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升华为名扬中华的建筑设计产业带,创造的年产值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翻了一番,从10亿元攀升到20亿元,并向‘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园区’的目标挺进。”
    成绩令人欣喜,可是,是不是仅有一条赤峰路就够了?同济大学这颗设计产业的心脏如何跳动得更加有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近来对此进行着深入思考的我院院长助理杨贵庆博士,请他就进一步优化产业带模式、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发表了看法。
    笔者:赤峰路设计产业短短两年内发展的如此迅猛,究竟是什么原因?
    杨: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设计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全球创意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财、智等,创意产业增加值上升势头迅猛,在传统产业附加值增速趋缓、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历史不容我们错失这一机遇。
    不久前,在米兰举行的意大利国际创意产业会议上,首次了披露了欧盟委托欧洲著名的安博斯咨询公司对全球一些大城市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结果,会议宣布上海、纽约、伦敦及东京将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全球四大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备了舍我取谁的独特优势。西太平洋大弓上的一只箭头,祖国万里海疆、万里长江的交汇点,这样的地理位置全世界也不多见。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最近到上海来提出了“四、三、二、一”的战略要求。
    就杨浦区而言,如何落实“知识杨浦”战略?杨浦曾是上海传统制造业的大区,如今集聚了众多知名高等学府,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实施产业转型战略,打造知识智力大区,形成创意产业集群,是个亟待筹划的战略问题。如今杨浦“校区、园区、城区”联动得天独厚,也正方兴未艾,而我们同济大学是以汽车、建筑、城市规划、工业设计、艺术传播等见长,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加以集约聚变,带来的效用极大。
    笔者:可以说,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机遇千载难逢。
    杨:是啊!目前,赤峰路设计产业带基本还处在点未成线、线难成面的状态,不少企业还是“作坊”模式,战略层面上还没有有意识的、统一的谋篇布局。
    笔者:请您具体说说。
    杨:同济校园东北边的国康路上,现在架势已经拉开,上海市政设计研究院紧锣密鼓拓展空间,旗蓬厂已经把机器吊出来,让位给设计单位,市场以它特有的方式绕着同济这颗心脏跳动。国康路上,市政院、同济国家科技园、南侧的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个个声名显赫。能不能把各家单位的围墙撤掉,把保安退到楼内,将各自零碎的、消极的公共空间场地汇集起来,形成连续的、积极的交流场所,为创意产业的人员提供智力碰撞的环境,逐步推进,把整个国康路都利用起来,当然这要条件成熟才行。不过,现在我们就有意识地将其作为设计创意一条街来安排、置换,创造一些适合创意交流的场所、环境,树有了,凤凰自然就来了。
    笔者:这个想法真不错。
    杨:还有学校东门,我们将要竖起的同济联合广场两栋大楼届时肯定要吸引大批创意产业精英,形成又一处创意产业的集群。不过我们还应再缜密考虑好其与校园的交通联系问题,尤其是解决好步行交通与四平路车行交通干扰的问题;还有,把同济西南密云路的学生创意带也联系过来,并打通校园内连通赤峰路南门和国康路北门的这条步行公共空间轴线,让教学、创意设计实现空间上的融合。
    这样一来,多点集合、两线并进、连线成面,创意设计公司、展示区、展廊、沙龙成片配套地搞起来:赤峰路规模稍小的公司、国康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四平路大楼内学校主导的创意设计单位几块一合,围绕着学校这颗心脏一起跳动,想不轰轰烈烈都难。
    保守地估计,一旦这个创意产业集群和相应的产业圈形成规模,每年的产值至少要在百亿以上;不仅如此,那时,我们就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就会成为国际创意设计界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笔者:那您觉得学校在其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杨:现在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得。我认为,学校要及早成立相关的推进机构,由学校科研部门牵头积极推动;与此同时,杨浦区也要在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我们积极的政策支持和联动开发,该规划定位的及早谋划,该置换的努力置换出去,该撤除围墙的积极支持撤除。事实上,国康科技办公大楼的围墙就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了,完全对社会开放。现在科技手段相当发达,只要认识到位,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没有围墙也同样安全。
    笔者:你的看法让人坐不住了。
    杨:是啊,现在大家都在积极抢滩,市场机制也日益完善,我们不干,将坐失良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