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脱贫攻坚 CAUP 乡村振兴

- 3·23 -

我院师生受邀参加同济大学云龙扶贫主题思政大课

  自2012年12月起,同济大学承担教育部定点扶贫云南省云龙县工作,历经了八年的校地共同努力,云龙县于2020年5月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


  在建党百年倒计时100天之际,2021年3月23日下午,一堂以“脱贫攻坚,同济人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的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开讲。本次思政课由参加过云龙扶贫的师生通过沉浸式情景剧的形式展示了城乡规划、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工程技术、社会公益等各个领域扶贫工作的特点和思考。我院多位师生受邀参加同济大学云龙扶贫主题思政大课。


规划引领,为滇西城乡脱贫探索新模式

  如何为云龙描绘一幅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我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在同济大学定点扶贫主题思政大课上,作为亲历者倾情讲述同济规划扶贫的历程。

  “说起城镇化,人们往往认为应当相对集中,通过规模化推动经济发展。但云龙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空间资源非常紧张,不适宜走传统城镇化道路。”张尚武教授说,云龙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地域景观,这些都决定云龙必须要寻找一条符合其自身地域实际的发展道路。


“规划引领”“共谋共治”“人才振兴”

  张教授通过“规划引领”“共谋共治”“人才振兴”三个主题,讲述了如何从城乡规划编制入手,着力解决脱贫攻坚的难点和抓手。规划扶贫团队在深度贫困村永安村永安小学开展“梦想家园”系列公益活动,开启乡村规划的公益实践,取得良好效果。扶贫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年轻的规划师,更丰富和发展了同济的城乡规划学科,践行了同济大学“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同济精神。


张尚武教授演讲内容: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同济规划团队8年来在云龙开展的工作。


第一个关键词是“规划引领”。脱贫攻坚需要规划引领。2013年,同济团队来到云龙,通过调研,深刻体会到为什么“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说到城镇化,都往往认为应当相对集中,通过规模化推动经济发展,但云龙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地广人稀,4200平方公里,只有20万人。山区地貌,空间资源非常紧张,县城周边只有3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但云龙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地域景观。这些都决定云龙必须要寻找符合地域实际的发展道路。通过调研,我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内涵,编制了云龙总体规划。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形成共识:云龙要保护好特色,走一条以城乡现代化推动的城镇化道路。打破了一般布局模式,提出相对扁平化的城镇体系,把县城与周边乡村组合起来。这个规划获得了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在理清总体思路的基础上,聚焦关键问题,寻找脱贫攻坚支点,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乡村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全域旅游规划,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力。通过防灾、基础设施、风貌特色专项研究,夯实发展基础,守住安全底线。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成为同济帮扶云龙特色,2018年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第二个关键词是“共谋共治”。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动员和行动。帮扶云龙8年间,同济规划联合交通、环境等学科,组成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团队方书记等校领导亲自部署,全面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到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中。其中谋划并推动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大理-云龙高速公路建设,预计将于2022年建成,大理-云龙近3个小时车程缩短至1.5小时左右,将根本改变云龙的交通区位,成为云龙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云龙的未来是云龙人的,激发内生动力,与云龙人民一起共谋共治美好未来,是8年来同济团队秉持的思想。8年来,80名规划师,300人次,同济规划人走遍了云龙的山山水水,用专业回应当地干部群众的急难愁盼,从总体规划、到永安村整治方案,再到乡村营造活动,每一项成果也都凝聚着云龙人民的智慧,不仅是“同舟共济”精神的传播,也是云龙人民燃起对未来的信心、并共同付诸行动的过程。


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同济规划院是规划帮扶云龙的主体,但作为高校企业,担负着把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延续到扶贫工作中的责任。云龙的孩子是云龙未来的主人,同济规划团队2018年以来在永安小学开展了“梦想家园”工作营策划“我是小小规划师”活动,拓展孩子们对云龙未来的追求和主人翁意识。8年规划帮扶实践,也是广大青年规划师不断受到教育的过程,深刻感悟乡村振兴的意义,和青年人应当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当然,更重要的,云龙帮扶也成为同济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一个新起点。率先开设了“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课程,并把同济乡村规划教学经验推向全国,发起全国大学生乡村规划设计竞赛,目前已经举办四届,去年参与高校超过180所,师生超过5000人,全面推动乡村规划教学在全国的开展。2020年,同济大学牵头、联合11所高校成立了“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将进一步把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2021年是中央提出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同济规划将继续助力云龙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


规划扶贫团队,引领云龙乡村振兴

  规划团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内涵,团队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形成共识:云龙要保护好特色,走一条以城乡现代化推动的城镇化道路。

  团队首先编制完成《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在明晰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团队为云龙寻找脱贫攻坚支点,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乡村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云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探索云龙“全域旅游”新模式,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重要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2014年,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全国扶贫优秀集体”称号。

  2018年10月,同济大学“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帮扶云龙8年间,同济大学规划团队还联合交通、环境等学科,组成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团队。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等历任学校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全面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到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谋划并推动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大理—漾濞—兰坪段高速公路开工,将云龙县段包含在内,由此圆了云龙多年的“高速梦”。建成后将根本改变云龙的交通区位,成为云龙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云龙帮扶也成为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一个新起点。”张尚武教授介绍,同济大学率先开设了“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课程,并把同济乡村规划教学经验推向全国。2020年10月,同济大学牵头、联合11所高校成立了“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是在教育部指导下首批8个高校 “扶贫联盟”之一,旨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城乡规划需求,发挥各成员高校学科优势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开展规划扶贫工作。


科技扶贫团队,打造“永安之心”

  云龙县永安村帮扶脱贫工作各项目分头推进,多团队分工明确并紧密合作,力图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我院副院长袁烽教授主持设计永安上村村民议事中心“永安之心”,打造“乡村的精神场所”。


永安之心,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园

——永安上村村民议事中心设计及建造

  同济大学捐造永安上村村民议事中心,在狭路陡坎的永安上村营建一处聚会、议事、仪式之用的集体活动空间与精神记忆家园。

  屋顶围合下探以聚人气,环抱心形,名曰“永安之心”。方正圆融可达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以此共鉴同济大学在云南省云龙县八年帮扶历程。


永安营造,现场踏勘

  诺邓镇永安村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县城北部,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距县城约12公里,全村国土面积35.74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共850户2291人。截至2018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517人。

  由于地处偏僻山地,村民非常看重可以提供活动的公共空间,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日常闲聊活动,都需要相对开敞的室内外公共空间。从现状来看,永安村能够提供村民议事等综合活动场所甚少,全村只有永安下村一个村民议事活动场所,上下村海拔落差近百米,上下活动非常不便。循着上山的小径一路行进,大约半个小时的步程,到达了上村村寨。村民议事点基地位于永安村上村村寨东北侧仅有的一块不大的台地上,四周群山环绕,北侧背靠呈阶梯状的山体,阶梯上现留有几棵大树以及一方老墓。基地的形状大致呈矩形,东西方向长约30米、南北方向约20米,台地与道路整体高差近1.5米,这里原是村民用来堆放干草柴垛的开敞平台,已荒废多年。平台正对着一个山口,极目远眺,层峦尽染,令人神清气爽。脚下正对着场地呈现“C”形的村舍院落掩映在青黛的山色之间,袅袅的炊烟缓缓升起,间或传来一两声鸡鸣狗吠,慨叹真是一处安宁而恬静的世外桃源。


生于自然,融入自然

  设计场地与其周边的可贵之处是它们给人带来的平静感觉,这份恬静源自传统乡土文明生活本身的逻辑:适宜的尺度、亲切的材料、简单而温煦的栖居之所。在这些基本逻辑下,当地人需要的是一座真正从场地内生长而出的房子,给当地村民提供以真实的身心庇护。同时,这座房子更应该生于自然而融入自然,与具有支配地位的自然微妙地对峙着,同时又和它紧密依存。议事点的介入应该尽量维持乡村的安定和静谧,建筑意象更是希望能够接近村民的日常经验,让他们不至于感到过分陌生。

  对正对基地的半围合院落空间进行抽象的提取,取其具有环抱姿态的半围合的院落作为我们设计出发的空间原型,并通过一条长廊力图去实现场地中塑造最大化的空间连续性、水平性与延展性。屋顶几何试图产生悬置关系,创造对山景最开阔的一览无余,甚至可以将人的存在消隐地延展到自然当中。以入口化解高差的坡道为始,到议事间的端头山墙为终,一笔而为,一气呵成,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绘画还是造园中最直接的对于环境意境的回应。在极富自然张力的环境中,对待乡村应该具有当代的视角,当代的对于乡村、自然、文化遗产的态度。


原生秩序,永安之心

  上村议事点设计亦须充分顾及当地的施工能力、工艺水平和建筑材料。建筑的外立面主要分为两种做法,室外景观台地与地面采用了干砌片石的做法,同样反映了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的产业互动关系。褐色的片石取材于山地开采中产生的边角废料,成本仅仅是运输的费用。而干砌的做法,在当地村舍的建造中被广泛使用,也就是用石材砌筑的房屋的基础,高大规整的勒脚给人以朴实、稳重、坚硬之感,与土坯墙体、坡屋面一起构成了这一地域传统建筑的经典“三段式”。这既是对地方原生在地之灵的延续,也有助于凸显场所的自然粗野之感。

  议事中心在结构设计上力求受力构件足够的轻巧、纤细,除了节约用钢量的考虑之外,也通过设计轻钢系统,为具有浓重手工意味的砖砌场所增加了一抹工业化色彩,在稍显厚重的木、瓦材料的对比之下,将建筑衬托得尤为轻巧灵动,在向乡村工业建筑致意的同时,也让议事点更具当代设计风骨。

  在临近建成之际,设计团队也捐助了一批建筑机器人3D打印的公共家具座椅与桌子,希望通过这样一种高技术生产与传统材料营建的超现实拼贴,来记录我们对于永安村民的情感以及对于永安村未来发展的祝福。

               设计师 袁烽                      项目成员 高伟哲


致敬投身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同济人

  这堂思政大课最后,还特别安排了“致敬所有投身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同济人”的环节。张尚武教授、袁烽教授等代表规划扶贫团队和科技扶贫团队分别上台接受致敬,冯身洪、雷星晖、童小华、黄翔峰、娄永琪等在校校领导分别向他们颁发纪念品。


致敬名单

● 历届挂职干部

袁华、陈平、运迪、李瑞杰、陈长、周晔、郑彧豪、刘一呈、孙羽捷

● 教育扶贫团队

研究生支教团、美丽乡愁团队、职业教育团队、附属实验中学

● 医疗扶贫团队

附属同济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 规划扶贫团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尚武、刘晓、葛凡华

● 科技扶贫团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永安之心”团队 袁烽、高伟哲;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永济新桥项目 翟东、陈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厕所革命”实践者 周雪飞、高峰、褚华强

● 扶贫支撑团队

校友代表 徐勇明、雷志彬;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脱贫不脱钩,帮扶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