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城市徒步是本学期的第四期,李颖春老师带我们逛老城厢。
12点大家集合完毕,正式开始我们的徒步之旅,途中有幸邀请到张佳晶老师与我们同行。 沿复兴东路至中华路,便到达了上海设县时的城墙旧址,颖春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上海自设县至今的城墙、河流……李颖春老师一边口述一边用图解的方式来向大家娓娓道来老上海的历史。
沿中华路,经过梦花街、文庙路、蓬莱路、永宁街,进入尚文路。从这些道路名称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接收到来自古上海的历史暗示。中华路的复兴东路至尚文路段的长度,是老城墙总长的八分之一。沿尚文路直走,隐居着“龙门村”,蛰伏着龙门书院旧址——尚文路133弄1-105号,由清朝江苏巡道丁日昌1865年创办。作为优秀历史建筑的龙门村在1905-1934年间,先后分三批建造,因此当你进入其中就会发现,各式建筑密列排布,风格林总。 “仁庐”、“方庐”、“林庐”……这些名字释放着浓烈的居所信号。
沿蓬莱路直到文庙,里弄的肌理文脉,建筑营造的场所,老城历史的痕迹将思绪拉伸至上一世纪,思绪便又游至明清。 从小桃园清真寺到开明里、梨园公所、露香园遗址,白元观,关帝庙,大境阁,最后以一段不过五十米的明城墙遗址作为此次城市徒步的尾声。
这百年间在上海共生着的各种思想、观念,最终都在建筑中得以展现,才让我们有幸能试着去理解颖春老师口中的“历史切片的厚度”。然而,现在的老城,我们只得循规蹈矩地摸索着路名,才会在茫然四顾中茅塞顿开:原来刚才走的是老城墙的八分之一段。老城厢中那些幸运的建筑,最终大都以与明城墙相同的形式落幕。甚者,成为一种气味,一个符号被保留下来。或许正如张佳晶老师所说:保护与开发之间仍有很多未调和的矛盾,开发与假保护,最终都是钱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是让它们有尊严地死去。听来有些扼腕沮丧,以我们一己之力或许难以扭转眼前的局面。然而之于自身,应该有何作为,如何去保留这些历史建筑,仍值得徒步中的每一位同学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