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中国古村镇典范——访中国古建筑文化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
发布时间:2006-03-02
   “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的中国古建筑文化保护神阮仪三,春节前夕又一次客临邵武。为了和平古镇,为了中国的古建筑,更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延续,他不辞辛苦马不停蹄,四处行侠。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当然,显赫的头衔只能说明他的资深与权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我所说的作品不是他的专著,而是指山西的平遥、云南的丽江,以及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的五个镇——周庄、同里、南浔、乌镇和西塘。因为这些如今驰誉世界的古城古镇都出自阮仪三之手,换句话说,没有当初阮仪三的倡议和保护规划,就没有这些古城古镇的辉煌。今年他的苏州平江路保护规划被联合国授予荣誉奖,去年5月份他已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化骑士奖,而在此之前,他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都乃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更重要的是国人都感谢他为保护中国古建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作出的贡献。
    采访的话题自然是邵武市和平古镇的价值、保护开发,及其前景的问题。可以看得出,阮仪三教授对和平古镇的重视和喜爱溢于言表,他说和平古镇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来讲,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平古镇是中国古村镇的典范。和平古镇和中国其他古镇一样,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风水学、自然学,以及天文地理,水、地、场与人的关系,毫无疑问,和平古镇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我请教道:根据您以前策划的几个成功古镇典范的经验,您认为和平古镇开发时应注意什么?
    阮教授点头道:问得好!过去我们对古镇的开发保护,从完美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来要求。如今看来,还有一定的欠缺和经验不足。如今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有了一定的原则,那就是“保护四性”的原则。这一是原真性,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二是整体性,要保护古镇原来的整体面貌结构。三是可读性,也就是可看性。四是可持续性,要眼光放远。总而言之,要保护好古镇的整个人文环境,必须按《西安宣言》的要求去保护和开发,我希望邵武的领导能够在新一轮的古城镇开发保护中,在处理保护与旅游的关系中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我认真地记下了阮教授认真交待的这“四性”,又笑着请教道:阮教授,您是个“福星”,“财神爷”,被您看中的古城镇中,早的像丽江、平遥,后来的周庄、乌镇、南浔、西塘,无一例外都是成功的,可以说凡您看中的,规划的古城镇都为当地政府带来了滚滚的财源。您说,和平古镇的前景如何?话一出口,我知道这问题问得明显有功利色彩,而且多少有些不礼貌和为难。
    果然,阮教授严肃了许多,沉思道:说心里话,地方政府投入古城镇的保护和开发,要有回报这是应当的,希望由此增加财源,老百姓能富起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必须明确这一点,留存不仅仅是为了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什么是财富?保护中华民族的根、保护福建的根、保护地方的根,这就是财富。我们常说,爱国主义,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就要知道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特点。这些无形的精神底蕴,凝结和体现于具体的实物环境之中,藏在古城镇建筑之中。留下真实的历史生活环境就是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仅如此,我们付出和贡献也就值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功利和财富吗?说到这里,阮教授又道:当然,话又说回来,这许多年的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新陈代谢,使得许许多多古建筑毁于一旦,令人痛心。而和平古镇只要保护好了,打造出了世界品牌,又何愁没有回报呢?当年我们规划的乌镇,八千万元投下去地方政府没有吭一声,可两年后就收回投入,后来一年一个亿的收入。当然我也知道,地方政府财政不宽裕,而我们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投入太少,全国才40亿元。听起来似乎很多,但和许多国家比差得很远;只有相比,才知道我们是少得可怜。所以叫地方政府拿太多的钱出来,也是不现实的,也之所以我提出在现阶段保护开发古城镇是十六字方针: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说到这,阮仪三教授轻叹了口气又道:平心而论,能够想到古建筑和保护开发利用已经很不错了。让人悲哀的是有些地方政府连这点都做不到,看到古迹的毁灭却无动于衷,甚至在助长毁灭。
    我望着阮教授那禁不住流露的真情,又一次被感动。是的,阮教授在为一些地方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得罪了许多地方政府的领导,若不是因为他的大名和保护古建筑的丰功,此时我对面坐的阮教授最多是一个愤激无奈、忧国忧民的普通知识分子罢了,甚至还会遭到一些人的怨恨和报复。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曾听说过阮教授在不少地方就碰得头破血流,被人吐唾沫,被人驱赶,在九华山甚至因为制止那砍树破坏古庙的山民,差点把命都丢了。
    我说:阮教授,国人十分敬佩您保护中国古城遗迹、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勇气和精神,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拼死力保,但保留下来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地方古建筑都已破坏消失,从这点上看您有何感想?
    阮教授长叹道:是的,这些年好东西丢失的太多了,凭我个人之力,凭几个人一群人之力要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太难了,其主要的原因除却一些地方政府的无知和利益驱动外,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筑保护这方面的法规,没有建筑保护法,更没有城镇保护法。而在欧洲1907年就有建筑保护法规、法律出台,1962年法国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城镇的保护法。而我们呢,拆!拆!拆!管它好东西、旧东西都一律拆,有文化没文化都一律扫光,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冠冕堂皇的名义下进行的。你反对、你呐喊,求他们手下留情,没用。你说我们现在的房子建筑有什么文化?没错,刚盖好很新很好看,过了十年,一旦变成了旧东西,难看极了,说到底只不过是应对生活要求的建筑。凡是到过欧洲的人都赞叹人家建筑的漂亮与文化,羡慕人家怎么有文化,保护得力。可就不知道咱们自己祖宗的东西实际并不逊色,我们的江南古镇、园林建筑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北京的四合院老外见了也是赞叹不已,这里面的文化底蕴难道还不深么?为什么要盖四合院?这里面大有讲究,不但遮蔽风雨,而且有着浓厚的家庭氛围,体现了家庭伦理的内在关系。屏蔽风雨,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睦关系,这里面有着中国人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可我们许多人把这些好东西都扔掉了。明明是宝却把它当草,弃之、丢之、毁之,令人痛心啊。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罪也。
    看到阮教授又一次激动和痛心疾首,我默默无言。是的,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悠久,五千年文明古国,可如今留下来为此见证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当年,英法联军掠夺与毁灭了集五千年文化精华的圆明园,我们至今对侵略者痛恨不已。而如今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文化小明珠被我们自己所毁灭,那又该作何感想呢?所幸有阮仪三教授这样的有着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人为我们保存了像平遥、周庄、丽江、乌镇……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算是不幸中的幸事。

规划院信息中心
200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