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5年“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主题:社区·空间·治理
时间:2015年4月10-11日
地点:中国上海·同济大学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承办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城市规划学会
协办单位:
世界社会学学会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委员会(ISA-RC21)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论坛背景:
“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旨在聚集中外城市规划、社会学界关注城市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学术研讨,促成城市研究方面的跨学科对话及交叉学科合作,以期为城市空间、基层治理、社会问题的改善与解决提出综合视角的学术支持。
论坛主题: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区是社会重构、空间生产的重要场域。2015年“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以“社区·空间·治理”为主题,旨在聚焦中外城市社区在发展演变、转型重构、制度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与问题。主要议题包括:
(1)全球城市与城市社区
(2)社区治理与社区参与
(3)社区资本与社区认同
(4)社区规划与社会空间
(5)社区遗产与集体记忆
议程草案(2015.04.02)
4月9日周四 | ||
时间 | 内容 | 注册地点(二选一) |
09:00-17:00 | 参会人员注册接待 | 文远楼3楼亚太遗产中心会务组办公室 |
09:00-20:00 | 参会人员注册接待 | 同济君禧大酒店前台 |
| ||
4月10日周五 | ||
时间 | 内容 | 发言人/主持人 |
07:30-08:30 | 参会人员注册接待 | 城规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入口处 |
08:30-09:15 | *开幕式(城规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 - 主办方致辞 - 合影 - 茶歇 | 主持:周俭教授 致辞嘉宾(每人5分钟): - 江波(同济大学副校长) -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 张振山(联合国人居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 - 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 刘淑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
09:15-12:00 | *主旨发言(城规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 | 主持:朱伟珏教授 |
09:15 - 09:45 | 发言1:作为文化孵化器的商业街:国际城市中的身份认同、多样性和遗产 | Sharon ZUKIN教授(美国) |
09:45 - 10:30 | 发言2:法国大城市的社区:介于绅士化和城市更新之间 | Jean-Yves AUTHIER教授(法国) |
10:30 - 11:00 | 发言3:中国城市的未来——源自社会主义的艰难道路 | John R.LOGAN教授(美国) |
11:00 – 11:30 | 发言4:城市社会发展及规划的作用 | 张庭伟教授(美国) |
11:30 – 12:00 | 发言5:移民和城市社区建设︰如何建设更加包容性的城市社会 | 任远教授 |
12:15-13:15 | 午餐(会议提供) | 同济三好坞餐厅2楼大厅 |
13:30-17:00 | 分论坛及圆桌讨论 |
|
13:30 – 17:00 | 3个平行分论坛(城规学院D楼5楼) - 平行分论坛1:全球城市和城市社区(D1报告厅) - 平行分论坛2:社区治理与社区参与(D2报告厅) - 平行分论坛3:社区资本与身份认同(D3报告厅) | 详见平行分论坛议程 |
15:10 –17:00 | *揭牌仪式(文远楼3楼亚太遗产中心) -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圆桌讨论(文远楼3楼亚太遗产中心) - 主题:交叉学科城市研究前沿讨论 | 主持:周俭教授 揭牌嘉宾:江波副校长、郑时龄院士 圆桌讨论嘉宾:Sharon ZUKIN、John R. LOGAN、Jean-Yves AUTHIER、郑时龄、伍江、张庭伟、于海、冯仕政、何雪松、郭玉贵、王春兰、黄怡、于一凡、刘淑妍、仇华飞、朱伟珏、周蜀秦、王兰 |
17:30 | 晚餐(自理) |
|
| ||
4月11日周六 | ||
时间 | 内容 | 发言人/主持人 |
09:00-12:30 | 分论坛及圆桌讨论 |
|
09:00 – 12:30 | 2个平行分论坛 - 平行分论坛4:社区规划与社会空间 (城规学院D楼5楼D1报告厅) - *平行分论坛5:社区遗产与集体记忆 (文远楼3楼亚太遗产中心) | 详见平行分论坛议程 |
09:30 – 12:30 | 圆桌讨论(城规学院D楼5楼D2报告厅) - 主题:遗产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估讨论 | 主持:朱伟珏教授 圆桌讨论嘉宾:文军、何雪松、孙秀林、王水雄、冯仕政、李京生、戴晓晖、李彦伯、刘刚、杨辰 |
12:40-12:55 | *闭幕式(同济三好坞餐厅2楼多功能厅) | 主持:陆伟女士 致辞嘉宾(每人5分钟): -周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朱伟珏(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13:00 | 午餐(会议提供) | 同济三好坞餐厅2楼多功能厅 |
注:仅标注*号的会议项提供翻译服务,除闭幕式为交替传译外,其他皆为同声传译。
附:平行分论坛议程草案(2015.04.02)
4月10日周五 13:30-17:00 | ||
平行分论坛1:全球城市和城市社区 会议地点:城规学院D楼5楼D1报告厅 主持及评议专家:朱介鸣、Davarian BALDWIN、任远 发言及评议时间:每个发言共20分钟(含专家评议时间) | ||
时间 | 发言及专家评议 | 发言人 |
13:30-15:00 | 发言1:U.S.大学城:美国城市中的大学和社区关系 | Davarian BALDWIN(美国) |
发言2:广州非洲族裔聚集区的跨国商贸主义、重构和演化 | 李志刚 | |
发言3:首尔和东京波西米亚地区的对比 | 张元皓(韩国) | |
发言4:本地人的处境:全球城市里转变中的阶级分层 | 吕大乐(中国香港) | |
15:00-15:10 | 茶歇 | |
15:10-17:00 | 发言5: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模式和低碳治理 | 杨上广 |
发言6:社区行动在中国和英国低碳城市转型期的作用 | 张乐因 | |
发言7: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两个上海社区案例的比较研究 | 古颖 | |
发言8:城市更新进程中社区参与环境治理的政治化倾向:以反对“斯图加特21”工程的群体性抗议为例 | 孙晨光 | |
发言9:“社会-主体-空间”视野中的公共参与逻辑——以北京市L空间与K书店对比研究为例 | 唐承祚 | |
平行分论坛2:社区治理与社区参与 会议地点:城规学院D楼5楼D2报告厅 主持及评议专家:文军、李京生、冯仕政 发言及评议时间:每个发言共20分钟(含专家评议时间) | ||
时间 | 发言及专家评议 | 发言人 |
13:30-15:00 | 发言1:社区评估与社区治理空间重构 | 袁振龙 |
发言2:幸福智慧社区之创新策略与发展 | 罗法圣(中国台湾) | |
发言3:专业嵌入还是组织植入:机构类型对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机制研究 | 王平 | |
发言4:社区空间治理:从保甲制到居委会制度——以衢州市水亭门街区为例 | 张崇 | |
15:00-15:10 | 茶歇 | |
15:10-17:00 | 发言5:异质性、阶层地位与社区参与:基于2012“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王甫勤 |
发言6:高度城市化下的低度社会管理 | 何志宁 | |
发言7:破解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放乱”逻辑——以青岛市和谐社区促进会为个案 | 才凤伟 | |
发言8: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在社区居民交往中的作用——以江苏省Y市H区D小区为例 | 顾诗颖 | |
平行分论坛3:社区资本与身份认同 会议地点:城规学院D楼5楼D3报告厅 主持及评议专家:刘欣、顾东辉、何雪松 发言及评议时间:每个发言共20分钟(含专家评议时间) | ||
时间 | 发言及专家评议 | 发言人 |
13:30 -15:00 | 发言1:从门禁社区看中国“围”城史:传承与嬗变 | 徐苗 |
发言2:上海工人社区外来移民的社会网络建构研究 | 杨辰 | |
发言3: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社会包容性:以厦门市的中产阶级为例 | 王嘉顺 | |
发言4:城市新移民互助行动的逻辑——一个网络闭合的分析视角 | 郭宏波 | |
发言5:大都市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形成、组织与功能——人类生态学视角的个案研究 | 王雪梅 | |
15:00–15:10 | 茶歇 | |
15:10-17:00 | 发言6:网络、认同与规范:社区信任的形成机制 | 方亚琴 |
发言7:上海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中的社交网络:以复兴公园市民健身团体为例 | 董楠楠 | |
发言8:城市气质的保护与塑造——城市发展国际前沿理论的启示与运用 | 吴军 | |
发言9:社会分层与城中村遗产价值初探:公共地理学与深圳案例 | 李蕾蕾 | |
发言10:社区文化活动、文化空间和社区活力——对公共文化体系中的社区文化中心和非正式的社区文化空间的比较 | 章超 |
4月11日周六 09 :00-12 :30 | ||
平行分论坛4:社区规划与社会空间 会议地点:城规学院D楼5楼D1报告厅 主持及评议专家:于海、黄怡、李志刚 发言及评议时间:每个发言共20分钟(含专家评议时间) | ||
时间 | 发言及专家评议 | 发言人 |
09:00-10:30 | 发言1:社会博弈论与超大型城市的社会治理 | 王水雄 |
发言2:中国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及管理转型响应研究——以上海为例 | 王春兰 | |
发言3:城市更新、社会转型与社区重构:以北京旧城为案例 | 刘佳燕 | |
发言4:社会网络视域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整合研究——以西安市八仙宫棚户区为例 | 高语杉 | |
10:30–10:45 | 茶歇 | |
10:45-12:30 | 发言5:城市更新规划中社区日常空间与历史记忆——以山东省滕州市北关村社区为例 | 黄怡 |
发言6:上海市居住隔离及其影响效果 | 孙秀林 | |
发言7:低收入社区规划的协作机制——以广州市同德街为例 | 袁媛 | |
发言8:由对居住模式的社会学分形研究看社区改革 | 陈宇 | |
发言9:公共空间的活力:以上海社区为例 | 范靖宇 | |
平行分论坛5:社区遗产与集体记忆 会议地点:文远楼3楼亚太遗产中心 主持及评议专家:周俭、潘天舒、张松 发言及评议时间:每个发言共20分钟(含专家评议时间) | ||
时间 | 发言及专家评议 | 发言人 |
| 发言1:华沙的重建——保护民族身份的案例 | Anna ZASADZINSKA(波兰) |
发言2:作为社会空间的历史性城镇景观——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 | 赵晓梅 | |
发言3:作为社区遗产的河流景观 | Endah TISNAWATI (印度尼西亚) | |
发言4:苏州的社区遗产与社会记忆——以“补园”和“昆剧传习所”为例 | 刘彦伶(中国台湾) | |
10:30-10:45 | 茶歇 | |
10:45-12:30 | 发言5:作为社区遗产的生物圈:生物圈导向的城市规划 | Elina MALTSEVA (哈萨克斯坦) |
发言6:地方的构建与抹去:以良渚文化“村”为例 | 余华 | |
发言7:怀旧是否可以挽救一个地区?立陶宛维尔纽斯的Lazdynai区案例研究 | VilteJANUSAUSKAITE(立陶宛) | |
发言8:社区参与的新模式——以厦门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为例 | 刘敏 | |
发言9:从“社区营造”的视角探讨城市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杭州湖边邨历史街区为例 | 吴俊 |
主旨发言人简介
莎朗·佐金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和研究生院社会系教授
美国社会学协会消费者与消费分会主席(任组织领导职务)2014
《城市与社区》(City and Community)副主编(任委员会成员)2012
美国社会学协会社区与城市社会分会林德奖委员会主席(任组织领导职务)2011
佐金教授专门研究现代城市生活。她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阁楼生活》(Loft Living,1982,1989)、《权利景观》(Landscapes of Power,1993年米尔斯奖得主)、《城市文化》(1995)、《购买点》(Point of Purchase)(2004)和《裸城》(2010)中,对去工业化、全球化、绅士化和移民在近期对城市的重塑,以及基于文化产品和消费的象征经济的崛起进行了追踪考察。1996至2008年,任Broeklundian教授。她曾获得美国社会学协会社区与城市社会学分会林德奖,以表彰她在城市社会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她还凭借《权利景观》一书获得米尔斯奖。2010至2011年,她担任阿姆斯特丹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在2014年秋被表彰为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高等研究合作中心杰出研究院。
让·伊夫·欧迪尔
法国里昂二大社会学系教授
“马克思.韦伯研究中心”副主任(隶属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语区国际社会学协会(AISLF)“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和公众行动”学术委员会主任
“城市与区域社会学”学会委员
学术期刊《空间与社会》编辑(列斐伏尔创办,是法国城市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Métropoles》编辑
研究领域
-城市旧区的改造与更新
-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居民的空间与场所
-居住流动,生活轨迹和住房选择
-城市绅士化和城市中产阶级空间
-儿童与城市
-城市社会学与特定城市的社会学研究
约翰·罗根
布朗大学社会学教授
社会科学空间结构研究项目主管(S4)
中国城市研究网络
罗根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社会学、种族和民族、移民、家庭以及政治社会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中国的社会变革,主要关注在社会主义向混合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过度如何对个体、家庭和社区产生影响。1999年,他最终在安德鲁梅隆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城市研究网络,鼓励更多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并增强该领域学者间的联系。他与Harvey Molotch合着了《城市财富:地方的政治经济学》(UrbanFortun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一书。近期,他所主编的《转型期的中国城市》(Urban China in Transition)一书于2007年由Blackwell出版社出版。
张庭伟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城市规划系终身教授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亚洲和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规划联合会(ACSP)国际委员
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AICP)国际委员
国际中国规划协会(IACP)主席
中国建设部国家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武汉、深圳等多市的政府规划顾问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自1978年以来,张庭伟教授主编、合作编写出版学术专着6部,其中在中国出版4部,美国1部,瑞士(联合国社会发展署)1部。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包括国际规划界主要刊物在美国的ARCHITECTURAL ANDPLANNING RESEARCH,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RESEARCH,和URBAN AFFAIRS REVIEW,在英国出版的LAND USE POLICY和CITIES,在法国出版的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等。
任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口研究所副所长
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世界社会学协会(ISA)城市和区域专业委员会理事会(RC21)委员
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欧可持续城市治理研究联盟(UGSCN)管理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人口学会(SPA)常务理事
任远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人口发展、社会建设、中国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完成《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模式与社会融合》、《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等著作和论文,获得包括国家人口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