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讲座简介:
当18亿亩耕地红线日益逼近,人地关系空前紧张,中央明令划定城市开发红线之际,中国肇始于2014年的新型城镇化正在经历由增量城市向存量城市的转折,传统的政策工具面对怎样的挑战?在中央一再强调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面对怎样的机遇?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吁下,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如何走出一条传承创新之道?
演讲人:
王军
文津图书奖获得者
新华社高级记者
《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
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历史的峡口》
主持人:张松教授 邵甬教授
时间:2015年5月17日(周日) 晚7点
地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
附:王军著作简介
《城记》
刚刚逝去的上个世纪,是北京急剧变化的百年。对于文明积淀深厚的这个历史名城来说,这仅仅是其沧桑变幻的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所爆发的力量,至今仍使这个城市保持着一种历史的惯性,塑造着它在今天以及将来的形态,有体有形地影响或决定着这里每一个人的生活。
《城记》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还有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承启;历史见证者的陈述使逝去的记忆复活,尘封已久的文献、三百余帧图片让岁月不再是传说;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建筑师多劫的人生,演绎着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这一切的缘起,只是因为北京,这个“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拥有一段抹不去的传奇。
《采访本上的城市》
《城记》是在宏观层面上展开的叙事,《采访本上的城市》则试图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布局——街区——细胞”及其背后的公共政策与文化含义,构成了作者认识城市的体系。在这样的三个层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每一种变化都是可读的。
《采访本上的城市》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拾年》
拾年者,十年也,光阴重拾也。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北京城经历了一场世纪纠葛。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的大门,不可逆转地向世界敞开了。成功申办奥运之后,北京认识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城市发展的缺失——失去了雄伟的城墙,甚至险些失去故宫……这个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堵的城市,开始了一场自救,规模浩大的总体规划修编工程2004年启动,试图改变1950年代移植于莫斯科,并被中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的单中心城市结构。
可是,推土机仍保持着强大惯性,千重万叠的矛盾被推演至2011年——这一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一季度地铁出行人数逾4亿人次,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北京市共有969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本书以新闻式的记录,书写北京城十年来的生与死。作者以故事为浅层结构,从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进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作者在书中写道,“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历史的峡口》
作者在《历史的峡口》一书中对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寻访,背景更为阔大,论述也更加深入。从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继续遭受的土石劫难,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紫禁城历经的两场风波;从探明梁思成、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历史方位,直至辨析北伐后南京的规划及其背后的党权、军权与人权之争;从勾勒过去十多年中国土地与税制改革趋向、探索以城市化转型推动社会转型的适宜路径,到对城市形态问题进行的细致探讨。
中国正在快步踏入城市化的进程,在此期间,产生的问题也在不断考验我们的信念和智慧。作者以往对于北京这一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在现代化的规划中如何踉跄前行和挣扎在“建”与“拆”之间给予了倾力呈现,在这个基础上,他意识到城市化过程中最根本的土地制度问题,将是下一步解决各种困局的重要关口。放宽历史的视野,他看到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就提出“平均地权”的建设纲领,在今天城市化的格局里,这一理想与真正体现公平的理念如何协调落实,这是摆在我们城市化建设者面前的重大而又关键的课题。
Three topic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ideration about stock urban, quality ofurb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When redline of 18billion hectare farming land is clos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land is in an unprecedented tens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learly commanded todevelop redline in selected cities. The Chinese new-type urbanization, whichstarted from 2014, is now experiencing the change from incremental urban intostock urban. What challenge will the traditional policy tools face? Based onthe emphasis on improving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what opportunities will the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face? Under the appealthat “we can see mountain as well as water and we can remember our hometown”,how can the Chinese curr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develop a new way to combine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peaker:
WANG Jun
Winner of theWenjin Book Award
Senior Journalistof Xinhua News Agency
DeputyEditor-in-chief of Outlook Weekly
Author of “BeijingRecord”, “The Cities in the InterviewNotebooks”, “Ten years”
Chaired by: Prof.ZHANG Song& Prof. SHAO Yong
Time: 19:00 2015/05/17(Sunday)
Venue: Bell HallAuditorium, Building B, CA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