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学术讲座】金宇澄:建筑的文学语境 Architecture in Context of Literature
发布时间:2017-11-21

 

建筑的文学语境

Architecture in Context of Literature


讲座人:金宇澄(作家,《上海文学》执行主编)

主持:汤惟杰

讲座时间:2017年11月24日18:30

讲座地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

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承办:建筑遗产编辑部  

 

引 言


       生活中不变的东西就是生命吧,市民阶层中的一种生命力。每个时代的生命力都不一样,它有自己的生态,在不断的变化中,但人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能够适应这个变化。

——金宇澄  

       金宇澄用上海方言写作的小说《繁花》于2013年出版,故事的时间架构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延续至90年代。正如为该书撰写前言的作家所言,这本大部头的著作也呈现了一幅详尽的城市地图。街道的名称反复出现,成为叙事行动的标识。故事始于昔日法租界西边的一块小地方,但却朝着城市的西北角,即被称作“下只角”的闸北和普陀发展和延伸,后者充斥着下层市民居住的破败房屋。当两位主人公漫步于法租界的街道时,他们开始对租界时期的路名评头论足,作者似乎想要借此发掘和过往历史更深刻的联系。而在故事中稍迟登场的年轻主人公阿毛,他的行动和历险经验也旨在强调“地气和活气”。总之,这些当代上海小说的地理表征算是植根于一个充满中国式人情味和物质性的“人际社会”,一个以密切交织的人际关系为特征的生活世界,它从里弄房屋的里面展现出来。有时候,激情也会公然迸发,而欲望则流动于街道、小巷、菜场等无数的迷宫之中。这个世界的嘈杂与愤怒—包括闲言碎语在内—赋予其不同寻常的特色,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展现。我们可以清晰地追溯到一条从张爱玲到当今的文学谱系。

——李欧梵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穆旦

 

讲 座 梗 概

 

       60岁的金宇澄,在人生记忆最丰富的年龄,回忆他的情感,他和朋友们的人生,以及他生活过的上海和常熟,把这些时光和记忆,忠实地记录在了《繁花》里。那些被大幅细写的屋里厢的种种器物,今天已多流失。却在文本中构成了一个繁花似锦的“物托邦”,过去的上海老房子绝非处处极简的现代建筑空间,而是充满了日常市井生活中种种具体器物和风土人情,大自鸣钟的小毛家的老虎窗,香烟里的广告花牌、剃头店里的行话、邮票术语、六七十年代的流行服饰、DIY开瓶器、被抄家的物什清单,等等,精准再现了上海当时建筑空间中的市民生活原貌。正是这种“精准”,让文本脱离了大而化之的笼统,摒除了概念先行的局限,基于个体生活经验的“精准”实现了那部分无法言说的人生况味的传递,开启了读者进入文本世界的通道,实现了对读者过往生命经历的唤起。历史作为具体的生活出场,物保持了它不被抽象历史所捕获的本真魅力,因此离开虚幻的乌托邦,回到了它神秘而混沌的此世存在之中。

       这几十年里,金宇澄熟悉的街道、弄堂不断地消失,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上海的精神的代表是小马路,曲曲弯弯的情致,有遮有盖,有骨有肉,回眸之媚,绿肥红瘦。如今上海的设计,还有衡山饭店门前的6路相交,美丽辐射的设计吗?没有了。好比一个女人,没有了曲线,一眼看到底,一点蕾丝花边也没得,就穿一身透视装,没啥味道了。” 离去的还有老上海。随着街区改造,一些店铺离去,一部分人离去,老上海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也消失了。“靠南京西路的吴江小吃街,摆摊便当,城管来捉,无数大小里弄可匿可笑,闹猛,也家常,各抱地势,各不相干,可以响一响粗喉咙,发一发妹妹嗲,五花八门。” 按照新规划,吴江路、大中里旧城区,已经一概拆除。据说是拓宽拉直。“大马路,你再大再宽,照样塞车,法国人一百年前就晓得的道理,路越宽越堵……这里曾经很热闹,转角百货店,新华书店,几条大弄堂,改造完毕一定辽阔敞亮,也是由特殊,成为一般,没了个性与历史了。”

       《建筑遗产》邀请您听金宇澄聊聊“老爷叔”的上海记忆,在体会文学作品中的建筑遗产中上海市井生活的独特况味。在城市更新的脚步中,无论保护建筑遗产的理想主义是否终将走向步步为营的经验主义抑或反之,逐渐消解的历史环境中人的命运走向何方,都将是这一代思考者与建设者的持续探索的问题。 
  


主讲人简介

 

金宇澄,1952年出生,上海人,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1969年赴黑龙江农场务农。1977年回沪。1988年起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现任执行主编。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失去的河流》发表,即被《小说选刊》和《新华文摘》转载。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发表于《收获》(长篇专号)2012年秋冬卷,一问世就反响强烈,一举摘得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获得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茅盾文学奖。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迷夜》,随笔集《洗牌年代》等。2017年出版非虚构小说《回望》。

 

 

 

 

 

文字图片信息转载自  建筑遗产学刊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