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14日 学术活动】悦读城市 | “里院VS里弄 青岛—上海双城记”
发布时间:2018-04-11


中国的众多城市中,

青岛与上海也许是最相像的。

同样是滨海之城,同样是中西交融。

同样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又同样有着对传统的坚守。


之于城市格局、之于建筑式样,

上海有闻名遐迩的石库门里弄。

青岛有极具特色的里院建筑。

一南一北,当里院遇见里弄,

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近代的大都市如何规划与形成?


从一片海边茂密的森林,到胶东半岛的明珠,青岛的发展是人为还是偶然?


城市规划、土地制度、建筑法规、人员都与城市的形成息息相关。从1898到1937年,四十年间,城建上有哪些延续与变化? 


从宏观到微观,在土地制度与都市计划之下,青岛里院和上海里弄如何形成?


两座城市的建筑特征有怎样的异同?


4月14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我们一起探讨青岛里院,上海里弄,居住形态的类型与演进背后的故事。



悦读城市

“里院VS里弄 青岛—上海双城记”



时间:4月1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5楼影视厅


主讲嘉宾:

金山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单位: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同济大学出版社


活动报名方式请见文末


                      金山


1982年出生于青岛,就读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0年及2015年取得工学硕士及工学博士学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长期关注青岛早期城建史与建筑类型研究,著有《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参与编写《大鲍岛——一个青岛本土社区的成长记录》。


                       刘刚


以中国早期现代城市化背景中形成的上海中心城区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基于建成环境发展史的城市形态-建筑类型学研究;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全球城市中心城更新的国际比较研究;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历史性城区的再发展策略与空间方案。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  金山 著


青岛自1898年启动城市化进程后,成规模出现的近代建筑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两大特征。一方面,20世纪前半叶频繁的政权更迭和不同文化类型的持续植入、融合,在青岛留下了大量风格多样、样式各异、语言多元的历史建筑,使青岛宛如“万国建筑博览”;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建筑能够彼此协调、相互对应,融入山海自然风光中,营造出一派自然安逸的田园气息。


1922年至1937年是青岛近代历史建筑形成的重要阶段。与德国租借地时期的德式建筑以及第一次日据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相比,青岛隶属于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管辖的这15年间(以下简称“民国时期”),城市建筑文化日趋丰富,风格更加多元:除了各种流派的欧洲近代建筑风格外,还出现了中国式、日本式以及现代主义风格。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建筑注重城市属性,强调在体量、格局等方面与既有建筑保持协调,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同时,历史建筑也是过去几代建筑师精神价值与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历史建筑的形态、功能、平面格局、立面风格等反映着当时的观念、技术、习惯与生活方式,记录了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与发展历程。这一发展阶段的历史建筑,在整体上完成了城市风貌的塑造,在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提供了亲切的生活场景,进而影响着市民生活与城市精神。


本书以1922 年至1937 年青岛历史建筑为对象,讲述这些建筑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复制以下网址打开

http://wx.supec.org/activity_info?id=62

即可报名参加活动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