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周记 –柏林住房记(第二学期第十三周,7.2-7.6, )
发布时间:2007-07-11
像大多数西方大学一样,柏林工大是不提供校园里的学生宿舍的,这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留学生无疑是一个难题。幸好这一切德国老师们早已经替我们考虑好,并且帮我们20个人浩浩荡荡的“大团队”(20人的留学队伍对于德国学校来说绝对不算小数字)找到了一个妥帖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大家的第一个家:WANSEE学生宿舍。
See在德语中是湖的意思,而WANSEE正是柏林西南角的一个大湖。风景优美的WANSEE在夏天还是德国人成群结队在湖滩上游泳享受日光浴的地方,湖畔停满了私家游船,也难怪我们居住的Schlachtensee地区被称为富人区了。Schlachtensee国际学生宿舍始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偌大的学生宿舍区中绿荫成群,地形高低起伏,一栋栋四到五层的学生宿舍便坐落其中。居住类型大致分成两种,WG式的和单间式的。WG是德语中“混合居住”的缩写,也是德国很普遍的一种年轻人的居住方式,一套住房里,每个住户各自有自己独自的卧室,共享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常常是男女生混合居住的。而另一种单间式的学生宿舍则更接近于国内的一些学生寝室,每人有一个单间的走廊式学生宿舍,每层楼共享一到两个厨房和淋浴间。
我们20个人便以6、7、7的阵容落户于三间WG式的学生寝室中。初来乍到大家都被四周的美景感动了,秋天可谓是柏林最美的季节,树木都呈现出各自美丽的颜色,而在植被环绕的住宅区,从各自得窗户中看出去,就是一幅生动的风景画了。Schlachtensee学生宿舍经过近期的翻修,硬件条件也变得非常不错,宿舍群中还包含了学生俱乐部、电脑房、洗衣房等等生活便利设施。另外,由于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外籍留学生,大家的课余娱乐也格外丰富,隔三差五的便有不同的主题party邀请各国学生参加。
而在我们各自的小世界里,各项设施也很便利,每人17平方米的单人间,宽敞的起居室和开放式厨房,淋浴间和厕所24小时的热水,而在寒冷的冬天,每个房间里也有统一供暖。这样,尽管6、7个人合住,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安静小空间可以读书娱乐,更可以一同做饭,聊天,串门......前半年我们大家就是这样安静的渡过了。
然而,WANSEE也有它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就是距离。从学生宿舍到TU校区,采取最优路线单程至少需要花费40分钟的时间,包括了从学生宿舍搭乘公车到达WANSEE地铁站,再搭乘区间火车到ZOO火车站,最后转乘地铁U2线最终到达柏林工大所在的Earnst-Heute Platz。每天在路上花费的大量时间使得许多同学在半年之后决定搬离WANSEE宿舍。于是,找房的征途开始了。
在柏林,租房子基本上是件方便的事,学校公告栏上租房的信息总是占了大半,另外还有专门发布WG租赁信息的网站可供查询。房源大约分为三种: Family House,也就是与德国家庭合住;WG,上文已经提过,只不过WG网站上提供的WG大多数并非学生宿舍,而是普通的城区住房;Studentenwohenheim,也就是柏林各区规模不等的学生宿舍。
于是,有些同学出于想融入德国家庭体验德国文化;选择了Family House,有些同学仍然想住气氛单纯的学生宿舍于是选择了离学校更近的学生宿舍;有些同学通过网站找到了合适的合住WG,认识了更多的德国朋友;也有留恋WANSEE便利生活而留下的同学,不过这些同学也搬离了原来的寝室,安插进了与外国学生更加混合的WG;更有同学抱着住大师房的建筑理想,搬进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设计的住宅,比如柏林版马赛公寓。
搬离地处城郊的学生宿舍来到市区居住,大多数同学都觉得生活方便了许多,与德国同学或者德国家庭同住的形式也能够很好的锻炼口语。最大的好处是,大家对柏林的更多地方有了了解和认识,现在的串门也不只是走五分钟的宿舍间活动了,有时甚至是一趟横穿柏林之旅。生活,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