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柏林,新的开始(2007-2008年度第一周)
发布时间:2007-10-15
我们一行20名2007同济大学-柏林工大联培硕士班的同学已于柏林时间2007年10月4日晚8时抵达柏林,在Sonja Nebel博士和Peter Berten教授无微不至的帮助下,顺利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在德学习与生活。吴志强院长代表学院为我们第一时间送来了温暖!
13个小时的旅程转瞬即逝,浦东机场的送别,临行前老师的嘱托仿佛还在眼前。我们降落在柏林,已是夜晚。虽然经历了长途飞行,但柏林的清冷,使我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来不及疲惫。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大家充满好奇,而更多的是希望。
在柏林Tegel机场,我们受到了柏林工大Sonja Nebel博士和Peter Berten教授的热情迎接。他们亲切地询问我们关于旅行的情况,并向我们表示了欢迎和祝贺。这一夜,柏林夜晚的凉风中生出了20份温暖,对于初到德国的我们,这份来自异国的关怀,这种刻骨的感动,定将化为这一年的第一份美好回忆。
10月10日,吴志强院长也来到柏林,与Peter Berten教授一起带领联培硕士班的中外学生徒步参观了汉莎小区、柏林火车总站、Pariser Platz、菩提树下大道、柏林主教堂与辛克尔的柏林老博物馆。吴院长和Berten教授的生动讲解,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柏林的城市之门。吴院长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与眼前的实景,与我们详细讨论了中国与德国的城市差异与其背后的根源与驱动力。在大师的作品之下,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沉淀之中,不难发现,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物化的空间、形式、经济,更有无法计量的文化、事件与记忆。在这样的对话之中,我们被深深感动着。
晚间,吴院长来到宿舍与大家促膝谈心。学习、人生、理想,吴老师如朋友一般在同学中间倾听解答我们的感受与困惑,并对我们,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20名同学,提出了希望与建议,望我们能在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出同济的风采。同时,同学们也献上了晚间的“水果拼盘大餐”,虽然只有不到几天的“厨龄”,但“主厨们”个个尽显大家风范。在宿舍大厅温暖的灯光下,时空仿佛凝固,两代人的距离被拉近了……
我们的宿舍被安排在了位于Schlachtensee的Studentendorf。每一座宿舍楼如同一座大型别墅,浓重现代主义意味的灰白色建筑。各个房间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20人被安排在了不同的宿舍楼,融入不同国家同学的混合之中。这不仅迫使我们应当学会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则又成为生活中的另一日常元素。
10月12日,Sonja Nebel博士与Peter Berten教授与我们一同乘上游船,夜游柏林的施普雷河。夜色之下,行进之中,两岸的美景化为历史向我们聚拢过来,应接不暇。火车总站、总理府、国会大厦、博物馆岛、柏林主教堂,种种我们能知其名和未知其名的纪念物、遗迹、城市场所在夜色与灯光的映衬下,默默地像我们述说着他们的故事。两岸和桥上的激昂的人群又分明显示着柏林这座城市的活力。这座复杂、悠久、充满惊喜的城市,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对其一探究竟。大家竭尽全力地想要记住眼前的一切。用餐席间,Nebel博士与Berten教授亲切询问了大家这一周在柏林的生活状况,交流了对这座陌生的城市的第一感受。
只是短短几天,只是从复杂庞大的 S-bahn和U-bahn线路,准时而体面的巴士司机,铁路线两侧的恬淡风景中便可获得许多许多。摇晃在旧式的U-bahn列车内, 眼前闪过或新或旧的建筑——它们总是隐藏在树丛之后,或代表着未来,或面对着过去——渐渐地像是听见了班得瑞的乐曲,配合着这样的秋意,恰是到了好处。
我们猛然认识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他是神秘的,充满着我们的希望与梦想。大家付出了辛勤汗水,通过近一年的重重考验,终于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国度,有机会亲身体验与验证从前在书本上的哲理与定律,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面对即将到来的学期、课程与挑战,我们充满信心与期待。
这是我们的柏林,这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