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风帆,我们要远航(2007-2008年度第三周)
发布时间:2007-11-06
建筑(慕名拜访的知名建筑),博物馆、音乐厅、超市、宿舍、学校、地铁站……我们辗转于柏林的大街小巷、地上地下,时而端起相机纪录精彩的瞬间,时而老练地跳上地铁去往计划中目的地,又时而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并和朋友老生常谈地评论柏林的物价......来到柏林已经三周,我们却好像已在此地生活了好久。初到到时的新鲜感渐渐地逝去,我们开始想起自己真正的使命。不错,转眼间崭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全面地展开了。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上一届联培班的周记题目叫做“入轨”。此时此刻,这两个字也正表达了我们的心情——学习转入正轨,节奏骤然加快,同学们热火朝天的投身到课题和研究中去。
这学期,我们的课程由三部分组成。课题研究(research studio)是学分最多的必修课,共有四个方向可供选择。历史课和德语课也是必修课程,由柏林工大专门针对联培班的情况设置。其余的,则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选修课。经过三周的适应和选择,大家的各门课程已经基本确定。
首先,这学期的四个研究课题方向分别是
Feduchi的Berlin studio
Jacobs的reforming super society
Vassel和Konad的Rethinking Berlin 以及
habitat-unit的High rise housing
课题研究小组中和我们共同工作的同学多半也是德国以外的留学生,于是大家各自操着“家乡口音”的英语热情地交流、激烈地讨论。可以为了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时常因为思想的默契而变得眉飞色舞。还记得两周前的那个明朗的夜晚,吴志强院长在同我们促膝长谈时告诉我们,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真正有价值的是思想。诚然,只要思想能碰撞出火花,语言就不会成为障碍。这也是我们这些天来在异国他乡的共同的心得。
主管联培的Sonja Nebel博士曾半开玩笑的说,在德国老师的权力很大,可以选择想要的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教学的方式,廖有人或者组织干涉。的确,相较国内,这里老师的自身个性得到了更多的张扬。虽然都是城市设计课题研究,四个老师的方向却相去甚远。有的注重表达和表现,要求大家用图解来阐述和思考社会和城市问题。有的则更注重实地考察和调研:同学们在城铁沿线(s-bahn)辗转流连,从柏林西北端的spandau古堡(16世纪)到东南端现代的schoenefeld机场,不知不觉中跨越整个东西柏林,也“穿越”古今了。
选择“Berlin studio” 作为课题研究情形则截然不同,我这个周末的任务就是在家阅读导师布置的材料。唯一的参考书目是一本叫做“THE CONQUEST OF NATURE”的大部头英语书。虽然一开始诧异此书涉及课题之大,以及离我的老本行:建筑学之远。但通过费老师的讲解倒也隐约领会了选择此书的用意——一种层层递进由大及小的研究思路以及对于时空纬度的城市、建筑的关注。此外,老师还告诉我们这学期他同时指导三个方向的研究和设计课的题目的总和就是他想要发表的一本书的目录。可以说参与这个课程将会有许多分享费老师第一手思考和经验的机会,并且能够了解许多过去不够关心的一些城市和建筑的层面。
每周一的早上是城市设计历史课。授课的教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课间,每每为他不够标准的英语表示歉意。第一节课,他把我们三个人为一组分开,以时间为线索,研究城市设计的进程和历史。之后每节课都将有学生上台就分配到的时间段的城市设计史进行当堂表达。不知道这种看似与国内相似的教学方式会不会有他新的内涵。值得期待的是,下月初就将有我们的同学要上台讲演。
由于德语水平有限,我们可以选择的选修课的范围不大,大致有6门课可供选择。其中有偏向于研究课程的如“shop & rail,multi utilities”,也有更偏向规划和社会学的“settlement management & plan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我选择的一门“architectural utopias”则更像是读书研讨会。虽然选择范围不大,但是他们却都有着国内课程不常具备的全球视野,相信我们会从中受益匪浅。
不得不提的还有别具风味的德语课。德语课的老师是在Spree游船时便认识的。这位和蔼风趣的德国老头顶着一个滚圆的肚子,活像一个喜剧演员。他爱开玩笑并和我们这些他乡的来客畅谈他在中国的经历。他的上课方式也很特别,总是嘻嘻哈哈地把话题扯开,但我们又能体会到他时不时引入新的词汇和语法,以一种游戏般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家都很享受这教学相长的四小时。
课程正式展开,老师自然都会布置各自的要求和任务。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开始变得紧张、充实的一周。同学们为了转入正轨而忙碌着。有些为了下周的讨论而加班加点、收集资料;也有风尘仆仆、早出晚归的调研大军;还有的像我一样埋头书本,补习理论和背景知识。虽然柏林的天气日渐转凉,但我们20个人在他乡的学习激情却一天天高涨。我想是时候了,让我们怀着始自上海的梦想,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