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柏林已经整整一个月。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本周对于我们20个人来说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首先,本周一举行了开学典礼,这预示着我们柏林一年的学习生活正式的全面展开。其次,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拥有了相当辛苦却也相当充实的学习经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全面和柏林的生活接轨。
*开学典礼
11月5日17时,TU建筑系底层大厅,第二届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双硕士联培项目的开学典礼准时举行。柏林工大和DAAD方面的有关领导和主要负责人,专程从斯图加特赶来看望我们的我校的黄怡老师,以及参加联培硕士项目的中外学生共50余人一同参与了此次典礼。
与之前轻松随性,寓教于乐的urban design tour, boating trip等活动不同,开学典礼可能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正式的一个仪式,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视和期待,全部着正装出席。
仪式在第六学院院长Rudolf Schäfer教授的简短致辞中开始,他代表学校和学院对我们参与联培项目的所有中外学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项目主要负责人Peter Herrle教授也致了欢迎辞,并对一年多来在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下,联培项目良好的运作情况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样的交流项目来之不易,其中双方学校与老师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几年前的签署协议到今日的成行,我们不能不庆幸自己的幸运。而这样的机会便是我们更加持久努力的源泉与动力。之后中方学生代表唐可清同学代表我们20名同济学生发言,向为了这个项目付出大量心血的两所学校的领导老师致以了深深的谢意,并表达了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学习,创造佳绩的决心和信心。之后当吴志强院长的祝福视频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全场响起了持久热烈的掌声;虽然远隔万里,同济的师长们,同济的精神与留学学子的心却始终紧紧地系在一起。我们还为到会的领导来宾送上了记录第一届联培班同学们生活学习历程的展示,看着同学们活力四射的记录,辛勤的研究历程与激动的游历旅途,老师们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Harald Boldenschatz教授紧接着给大家做了有关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百年历史的精彩讲座,系统地阐述了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柏林工业大学在德国城市设计领域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此次开学典礼同时也是首届联培班设计成果展的开展仪式,最后Sonja Nebel博士对展览涉及的各个题目分别做了简要的介绍,引导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不同的研究课题与成果。
紧凑简洁而不失隆重的开学典礼圆满结束了,大家都久久不愿意离去。有的兴致勃勃地参观师兄师姐的设计成果展览,有的抓住机会与平时难得一见的同学或“大师”们聊上几句,更多的同学则是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个珍贵难忘的时刻。
*繁忙的课程
所有的课程都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展开的阶段。同学之间每天讨论的话题也渐渐地从柴米油盐以及旅游转向了文献的阅读以及调研的展开。由于每个同学都选了一门必修的研究课程以及一至两门的选修课程,因此每周少则一个多则两至三个的presentation是必须的,而汇报通常又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如何将各门课的讨论时间安排妥当成为了大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时从学校回宿舍的几十分钟的路程,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好时机。而团队工作,也使得我们更加了解到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会如何求同存异,用最为科学以及效率的方法集中不同意见的优点做出最好的成果,成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由于TU的课程偏重研究,往往强调概念或者是理念上的一些想法,对于创造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对于接触惯实际项目的我们来说,每做一个研究前的头脑风暴总是少不了的。几次讨论下来使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有时候一个概念的提出要远远难于也重要于提出概念之后的工作。
而柏林工大老师对于研究方法的重视,也让我们受益匪浅。以我选择的rethinking berlin的课程来看,研究的对象是柏林的主要河道spree河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前期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选取河道附近的某一点做24小时的观察,可以用任何媒体手段来表达你所收集到的信息。第二个部分是对河周围大约500*500甚至更大的区域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信息做收集并且表达在图纸以及模型上。两个研究一个纵向一个横向,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又各有侧重点。即将进行第三个部分,又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spree河水本身的特性,更为关注研究者本身对于河道的看法;而第四个部分将做一些问卷调查,来客观的研究大众对于整条河道的看法。
当然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性,每个城市的人也有其习惯的生活方式。对于学业来说我们需要适应的除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工作方式之外,还需要适应与同济不同的硬件环境。没有了近在咫尺的西南八,没有了赤峰路24H灯火通明的打图店。我们需要适应离学校几十分钟车程的模型材料店,适应以欧元做单位的材料价格,适应自助式的打图,以及打图中心每天不同的营业时间。
落地整整一月,生活进入正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从起步到高速,从相互学习到相互竞赛。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顺利实现无缝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