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杨文俊(第七周-11-21-2007)
发布时间:2007-11-21
 
“游学”是大家来柏林之前向往和憧憬的一种学习状态,是建筑城规学院学生不同于其他院系的独特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技巧和策略。“游学”并不是“游”和“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之间的平衡和相融。在进入柏林生活的第七个星期,我们正逐渐习惯和享受着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
在逐渐适应了初降柏林的羞涩,课程伊始的懵懂之后,我们正开始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习惯去掌控着全新生活。
在柏林学制的第一个学期,我选择的设计课程是Rethinking Berlin。导师是来自法国巴黎的创业建筑师Prof. Vassel。 他在同学和老师之间往往被惯以Superstar的头衔,但这并不单单包括有大家对其作品欣赏,亦不是对其时尚装束的推崇,而更多的是对其独特的教学模式的享受。和其它的设计课程大相径庭,Prof. Vassel领衔的Rethinking Berlin,似乎显得有点过于“放松”了。相比其他课程一周两练的工作强度,我们的两周一练甚至都会被其他同学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仅存的两天碰面时间内,Prof. Vassel总是会把时间毫不吝惜地“挥霍”在柏林周遭的参观游历之中。ICC(国际会议中心),威尔姆斯多夫住宅,柏林南部的Tropic Island(热带浴场)和Botanischer Garten(植物园)这些似乎毫不相关的建筑名词却被Prof. Vassel粘合在了一起。在历时近一个月断断续续的游历过程中,Prof. Vassel让我们学会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会,他在一旁总是以一种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描述和分享着他对于巨构﹑景观﹑环境甚至温度的经验和看法。在这种有点近似奢侈的建筑游历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空间质量”的魔力。
也许你只有在柏林的冬季,踱步在Botanischer Garten内巨构暖棚内的时候,你才会对温度和湿度开始变得敏锐。而这一层面的敏锐对于已然钝化了的我,却是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
“游学”的形式决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之上。对于只有一年欧洲生涯的我们来说,怎样将游与学完美的融合显得格外重要,而“游学”自然成为了重要途径之一。由于Prof. Vassel要求我们两周进行一次研讨,因此每两周便有一次四日的空闲。对于我们来说,又怎会错过这天赐良缘?“游学”计划便应运而生,同学们决不仅仅将其视为一次简单的出游,而总是铆足了劲将整个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决不让一个“敌人”逃出我们的包围圈。上周,便有两个小组分别前往了德国西部工业重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闪电战。也许你们不会相信,在短短的三天,我们一共游历了五个城市(Dusseldorf, Duisburg, Essen, Cologne, Wuterpal)。Dusseldorf的老城夜景令人着迷,但我们更多的关注着街道的尺度;Duisburg的Landschaftspark工业区令人震撼,但我们却更迷恋着它的夜景设计;Essen的Zollverein世界文化遗产令人神往,但我们却在妹岛的“立方体”前久久不愿离去; Cologne的狂欢节让人热血沸腾,但我们却着实沉浸在卒姆托Kolumba博物馆的楼梯空间之中不能自拔,还有Wuppertal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我们却毫不吝惜地专程前往,只为一睹其神奇的轨道交通体系。在看似形色匆匆的三日旅程中,我们获得的经历却决不能用一个数量词简单的涵盖。也许这便是“游学”的奥义所在。
“游学”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态度。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它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积累,它更需要团结和相扶相助。通过“游学”,我们也许会得到比想象的更多,未来的一年势必充实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