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时候,觉得整个世界真实地存在着
思考的时候,觉得自己真实地存在着。
游与思两种状态交错着,接近真实的生活状态。
Part I 游
有同学戏称我们的圣诞假期是“建筑苦旅”。的确,在学了建筑之后,就无法随意地旅行了,没有办法前不预习,后不复习,不能允许自己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遇到一处有趣的房子,一定不满足于前面看看,要侧面看看后面看看,爬到高处再看看,公开的不管收不收钱自然要进去看看,私人的不给进去也要找机会遛进去看看,锁了门的还要趴在栏杆上探头看看,头伸不进去的相机伸进去看看。
11天,5个城市,从时尚的米兰到厚重的罗马,此次圣诞假期的意大利之行给我意料之中,想象之外的惊喜和收获。
游历带来的感受是看书无法给予的,游走在意大利是在阅读历史,阅读时间的痕迹。
当看到伫立了千年的古罗马石柱在今天的夕阳下生动的光影,感受只能是震撼。
罗马的文明,从狼奶的哺育开始了征服地中海地区的人类伟大壮举,而欧洲文明也随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罗马人在用石头堆砌他们的万神庙和超大尺度的浴场。相比之下,石头更具有一种永恒不变的美感。站在万神庙的圆口下,屏息凝神向上观望,所体会到的就只有震撼,是一种万古的精神力作用在身上,不容你去回避。或许在建筑上,古老的罗马人更注重精神层次的构筑。
转而当我漫步在中世纪形成的城市中心,抑或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则给予我生动的城市设计实例。
尺度宜人的街道,会在不经意间,引导着你,走向城市中最精彩的地方。让你期待着每一个街道的转角,每一个蓦然回首。波罗尼尼的广场,总是有着迷人的雕塑,喷泉,铺底,设立。但更让人着迷的是所有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吸引力,所有的元素之间都保持着某种张力,你会感受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对话。那是一种添一份则浓,少一份则淡的精确。宜人的尺度总是吸引人群驻足,停留,发生故事。坐在人潮攘攘的西班牙大台阶上吃一个冰淇淋静静的看城市和人群,感觉真美好。
当步入了巴齐礼拜堂,佛罗伦萨的大穹顶,当看到了Michelangelo,Botticelli,Da Vinci ,我从心里认同理解了卢永毅先生谈到文艺复兴时期脸上崇敬的神色。这些建筑,绘画,雕塑,散发着人性美的迷人光辉,让人不由的沉醉其中。精确优美的比例和秩序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自信,短短的一百年,确是影响后世至深的伟大时代。
Part II 思
结束11天的旅行刚下飞机,夜归宿舍,就不待的打开电脑,因为两天后还有一个重要的presentation等待着我----本学期最重要的课程之一history of urban design。此次我做的主题是welfare state 1920s---hofe in Vienna.维也纳的城市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轨迹,不同与其他欧洲大城市,它维持着古典的中世纪城市结构――中心发射型的环状城市结构。Hofe是在1920~1930年代红色维也纳时期的社会福利住宅项目,一般为尺度较大的建筑集合体,围绕一个包含了公共设施的内院展开,采用紧凑的平面布局和传统的装饰手法。虽然该项目在当时只进行了短短的15年,但是却有效的解决了维也纳十分之一的人口的居住,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形态,形成了今天的维也纳。而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尝试以建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正因为这种特殊的针对性也导致了其时代局限性。现在的维也纳,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口住在当年的hofe中,而政府也不断地随时代地变迁对这些住宅项目进行改建与更新。比如加入电梯,和符合时代变迁的公共设施,改善卫生设施等等。当今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对五六十年代的里弄,七八十年代大批工人小区新村的改建与更新的问题。我想这些有益的经验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的。
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便是你所从事的职业融入了你的生活,于是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变得不再那么明显,生活点燃了工作,工作充实了生活。从这个角度说,可以一边游走一边研究的我们真是幸福的。
我们带着敏锐的眼睛行走在路上,怀着善感的心灵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