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学习——圣诞假期瑞士之旅
发布时间:2008-01-12
                       
 
    一场大雪给圣诞中的柏林倍添了节日的气氛,柏林人开始沉浸在假期的欢愉中,而我们一行20名中国学生则借此机会开始了对欧洲的第一次探知与体验。我们一共分成6组(瑞士组、东欧组、法国和荷兰组、意大利组、英国组和德国组)开始了半个月的长途旅行。冬日里的欧洲白天特别短,尤其是瑞士早晨8点半天才亮,下午4点钟天就黑,这对于一个拜访者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好时节,但瑞士老城与新建筑的魅力足以弥补任何的不足,吸引着我们前去。下面就把瑞士之旅的体验与感受与大家分享。
    城市
    经过以往的学习,尤其是这学期History of Urban Design课程的学习,对欧洲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中世纪老城的街道、广场空间的特点更是耳熟能详,但还从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过这种老城空间。所以这次每到一座城市,我们都先拿到地图仔细辨认着老城城墙的位置,查证着其破墙而出的发展轨迹。然后钻进老城,漫步在中世纪街道中,细细体味合适高宽比的街道空间所带给人的封闭感与舒适感,感受着沿街建筑立面色彩和高度的多样所产生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思考着沿街建筑底层商业对街道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享受着空间变化所带来的惊喜,当在窄窄街道中漫步时,不知什么时候放大的广场空间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们站在广场中间环顾四周,体验着不同尺度的封闭空间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站在广场不同位置看出去,理解着中世纪广场的视线设计,我们也会静静躲在广场的边缘观察来来往往人群的活动,揣测着空间对人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会爬到老城的最高点俯瞰全城,辨识老城的结构是鱼骨形?“井”字形?还是风车形?… … 理解他的发展过程:先有了教堂,然后教堂旁的修道院,手工业作坊占城市很大比例,然后产生了行会建筑… … 就这样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老城,同时亲身体验老城空间。
走过几个城市之后会体会到不同老城的性格差异:巴塞尔(Bassel)的老城精致但不严肃、色彩丰富而尺度近人,让人惊奇的是其城市空间组织的灵活性与通透性,两条主街不经意间总有小巷相连并有高差变化,为这座老城增添了活力与趣味。伯尔尼(Bern)老城顺山势而建,6000米长的主街随山势而变,其两边整齐排列的柱廊气势非凡。维也纳(Vienna)俨然一派帝国风范,尺度宏大的建筑,清晰明确的轴线,空旷宽阔的广场与瑞士的老城形成鲜明对比。
建筑
瑞士新建筑自然是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柯布西耶、赫尔佐格&德穆隆、卒母托、博塔、吉贡古耶等这些优秀建筑师出生在瑞士,伦佐·皮阿诺、让·努威尔、卡拉特拉瓦等大师的优秀作品也座落于此。我们瑞士旅行前半程可以称为“赫尔佐格&德穆隆”之旅,后半程可以称为“卒母托”之旅。当现场看过他们的建筑之后,会更加认同“建筑是要亲身体验的”这句话。
赫尔佐格&德穆隆的建筑作品只看杂志,你会觉得他关注的是表皮和材料,当实地看完他们的建筑之后会发现远不止这么简单,比如他们所做的Ricola糖厂的销售部建筑,处在老建筑之中,表面使用深色玻璃,建筑的每个边都稍作弯折,这样周围的建筑和环境就都映射在玻璃幕墙上,屋檐挑出的木杆件爬满植物,使他完全消隐在这个环境中,仔细再看深色玻璃后面使用了彩度很低的多种颜色的织物幕帘,加上其建筑细部的处理,使整栋建筑看起来谦虚而有内涵。他们所设计的脊椎康复中心通过五个院落的组织使建筑获得了丰富而又高质量的空间。Ricola糖厂的厂房和脊椎康复中心对建构的追求也很明显。
卒母托的建筑作品似乎是有感情的,他设计的老年人住宅在一个山坡上,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一时间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和分析它,建构、现象学、构造、细部等等都抛在脑后只能任凭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接受来自它的刺激。好像这栋建筑本来就应该存在于这里。我们还长途跋涉去参观了他在Kur附近山上的小教堂,Vals温泉浴场,体会到他对环境的尊重、构造的追求、材料的把握、空间的处理等方面聪敏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
就这样我们不断的从大师作品的汲取着养分。
学习与交流
此行中我们自然会去“苏黎世高工”参观一下,在同学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他们各个年级的学习、作业情况,他们对构造的要求是我们所没有关注过的,他们对模型非常的重视,1:100,1:50,1:20,1:5,1:1不同比例的模型用于不同阶段的设计推进。此外,我们还围绕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结语
半个月的旅行结束了,我们每个人都送给自己了一份值得记忆和珍藏的新年礼物,也为自己的行囊中装进了一份沉甸甸的果实,背着这个行囊我们继续前进,朝着自己人生的方向,期待着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