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已接近了第一学期的尾声。柏林工大开学典礼的情形仿佛仍就发生在昨天。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尽力抓住的同时,仍然忽地飞逝过去,化为记忆了。但来不及回忆,新的生活仍在发生着。从初到柏林的新奇,到逐步的适应,学习与生活,清晰而单纯,却都在丰富而充实地展开,纯粹得来不及看。点点滴滴的收获铺满了我们的整个留学心路。
两周前圣诞假期的笑声,似乎渐渐远去,留下的是无数片段与图像,时不时地涌入我们的遐想。从假期中开心而又疲惫的状态迅速地恢复过来,我们又一次投入到学期末的紧张备战中。假期归来的第二个周一,我便要面对城市设计史课的Final Presentation。我与搭档共同研究关于斯大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统治时期的城市设计思潮与建设情况,主要是基于1930年代的资料。14天的圣诞旅行使得准备工作略显得有些生疏与无从下手,在迅速回顾并整理了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后,我们很快地重新进入了状态。我所负责的是关与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城市设计与建设。研究基于斯大林时期的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而展开,这也是整个presentation的基本语境。从斯大林的生平、1930年代之前的城市设计思潮,30年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苏维埃宫的竞标,整理时间线索,研究这段时期莫斯科的城市建设情况。与此同时,进行详实的案例分析,包括单体建筑的建设,Multi-block的建设,地下工程建设,运河建设,以及1935年的总体规划情况。以语境和理论加案例的方式构成整个研究的基本结构。汇报之后,Bodenschatz教授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肯定了研究的积极与详实的同时,希望我们将建筑与城市设计部分结合考虑,不只是针对斯大林和法西斯式建筑本身的研究,而可以试着将其置于更广大的城市背景之下。这些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有趣的切入点。的确,建筑只有在城市之中才能获得其意义。
在进行忙碌的历史研究的同时,我所在的专业课Rethinking Berlin也已进入了后期的深化设计阶段。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我们对Spree River以及博物馆岛周边的基地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包括24-hour tracing,mapping,experiment with water和interview等现场调研。详尽细致的调研是帮助我们发展概念和理清思路的基础。在数周的调研工作之后,基地内部问题较为集中的“关键区域”也渐渐显现了出来。将问题落实在合适的场地,并发展一种合适的program,是整个设计的基础,甚至决定了设计的成败,而不仅仅是建筑与空间形式。我想这也是德国教学的一大特色:老师提供一种合适的方法和客观对象,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并发现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老师则是一种“在旁”的角色。这种方式使研究获得了最大的意义,并占据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主要时间。通过这门课,我们发现了很多层面的问题都可以有对应的解决方案,而问题是如何抓住最为关键的一对。目前,后期的设计部分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通过与老师的多次讨论,设计的推进与反思,我们的方案也日渐成熟和具可操作性。
紧张的学习伴随着的是轻松而单纯的生活。与老师、德国同学之间的交往是轻松而愉快的。不同国籍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关注着相似的话题,热烈地讨论。虽然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交流,思想的火花依然那样强烈。老师如朋友,认真地聆听我们的想法并给出建议,有时还亲自带领我们出游,感受柏林这个大都市所拥有的不停变换的表情。德语课老师Ms. Alischenass 还带领我们参观了佩加蒙博物馆,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让我们领略了博大的欧洲文化,并深深地为其魅力所动。
不到一个月,冬季学期就即将结束。回想过去的四个月,我们感受到了太多的惊喜,领略了异国风光,融入了新的生活,体会到了国外的教学方式,经历了太多以前未曾,也毫无机会经历的。
然而我们还来不及回忆,未来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