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过春节
发布时间:2008-02-09
  转眼就是期末,转眼已经四个月了。

 礼拜一,本学期城市设计史的最后一次汇报结束。从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到工业时代,福利社会,战后重建及后工业时代,一个学期的时间将欧洲城市设计的历史脉络大致梳理了下来,涉及到的经典案例诸如雅典、罗马、巴黎、伦敦,当然还有柏林。

这门课应该说是各门课程中相当细致严谨,准备充分的一门。按时期和主题分组做汇报,给了大家广泛搜集和阅读外文文献的机会。Bodenschatz教授和Huber助教都有固定的接待时间,汇报的思路就在与老师的若干次讨论中确定下来。课程论文与各自研究的主题相关,老师也多次提到英文论文的写作问题。中国学生的论文经常存在过于主观和个人化的倾向,老师一方面指出,个人感受在城市设计研究中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强调,与美国大学的要求不同,德国大学的论文通常要求表达客观,多以事实说话。这二者之间需要我们很好地平衡。

一些细小的环节也体现出老师治学的态度。一次课堂讨论,有一位澳大利亚同学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老师当即指出“发现”这个词应当加上引号,因为这样的提法带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授课时涉及二战的历史问题,德老师也毫不回避,从学术的角度给予客观的剖析。

 最近,国内正在遭受的雪灾也在德国引起关注。德语老师Pinzhoffer先生到过中国很多次,对于中国的情况很关心。在课堂上一向海阔天空的他这次也跟我们聊到了国内雪灾的状况。德国的普通城市通常只有十几万人口,而雪灾中广州站就聚集了数十万等待回家的人,这样的场景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身在国外,往往更留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态度。柏林是一个多元化的都市,亚裔、非洲裔、东欧以及土耳其人随处可见,这里的亚洲餐馆还有土耳其烤肉都相当受欢迎。地铁车站的自动售票机能够提供俄语及土耳其语菜单。在市内最繁华的地段都有华人开设的亚洲市场,我们常去那里购买一些德国超市见不到的蔬菜和水产品,很多当地人也经常光顾。

总的来说,德国人相当友好,对我们也是如此。在这里能感受到中国正在受到西方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次在沃尔夫斯堡的街头,一个年轻人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并拿出一张写着他的中文名字的纸条,问我们该怎么念。前一阵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达赖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德国邻居聊天时也会向我们表达对中德关系的担忧。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风平浪静。在一些地区保守势力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在慕尼黑我们就遇见过排外组织的示威活动,不过都在警方严密的监控之下,同时很多德国人也对他们的行为相当厌恶。

 周三就是除夕了,我们要在期末繁重的作业中度过这个春节。经过了几个月的留学生活,大家的厨艺都日益精进,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我们,决定自己动手做一顿除夕盛宴。一起商量定下了菜谱,然后就分头准备,采购原料,布置场地,邀请德国朋友。

除夕这一天我们都还有德语课程。两个班的老师都非常体谅,Pinzhoffer老师把上课时间提前了三个小时以便我们能够早点回到住处,而Alischenass老师干脆把课堂搬到了我们的宿舍,并答应跟我们一起过年。

当晚宴开始的时候,就连我们自己也不敢相信我们的成果如此华丽——长长的条桌上整整铺满了三十道大菜。Alischenass老师带来了松软的烤面包,Sonja教授送来了两个大蛋糕,还有我们的台湾邻居也奉献了一道中西合璧的“十全花菜”。二十多个人在桌边围成一圈依次品尝,大快朵颐的同时也留意着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没想到德老师们使起筷子来同样也是相当熟练,与我们边尝边聊,其乐融融。最后的高潮是包饺子活动。和面,做馅,擀皮,包饺子全套流程自己动手,啤酒瓶就是擀面杖,会包的不会包的都要一试身手,北方水饺和南方馄饨同样精彩,我们的德老师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创作。角落里一台电脑正在播放着春节晚会的录像,此时此地的我们享受着家的温暖,即使新年的爆竹声已经响过了七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