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会越变越靓丽”———建筑城规学院郑时龄院士谈外滩改造
发布时间:2008-03-20

外滩改造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作为外滩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评审专家之一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院士说起外滩便激动起来,他说“外滩的建筑会越来越靓丽,外滩的环境也会越来越人性化。”
  2月底,随着亚洲第一弯开始拆除,外滩开始大手术。据了解,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外滩地区现有的11根车道将缩减为6车道,主要供公交车行走。而道路两边大面积扩张的人行道和休闲区、旅游区和绿化带,则供行人行走和购物休闲。原有的城市三纵三横交通干道功能则转移到地下,变成一条双层双向小车专用通道。
  根据规划,外滩通道主线南起中山南路老太平弄、延安东路河南中路,北至吴淞路海宁路、东长治路旅顺路,全长约3720米,其中地下道路长约3300米。这条通道犹如给上海的外滩和陆家嘴做了一个“心脏搭桥术”,将有效解决中心商务区交通“瓶颈”。据悉,外滩地下通道今年将全面展开建设,计划于2010年3月世博会前完成。
  这些大手术会对外滩建筑群以及景观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外滩地区一直相当敏感,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方案至今还在优化中。”郑院士说,第一轮方案包括德、美、英、澳大利亚、瑞士以及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在内共有9家单位竞争;到第二轮包括同济,还剩下美、澳、德共4家。这些方案的焦点都集中在交通干道功能进一步优化,历史建筑的更好保护上。
  最近十数年来,外滩越变越漂亮了。“儿时的记忆外滩用铁链和石墩。”郑时龄回忆说,开埠初期,绵长的外滩滨江带都是大大小小的码头,汽笛声声,人声鼎沸,行旅的,叫卖的,搬运的,乞讨的……虽然临街的建筑优雅地划着曲线从人们眼前掠过去,闪出来,但是嘈杂而凌乱的环境让这颗明珠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除了码头,市民也不大容易亲近水体的。”郑院士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外滩建筑,虽然说不上是件件优秀,但不同风格的作品集中到一起,尤其是水光、天色、岸线、建筑群高高矮矮的顶部分割、粘合而成的天际线确实相当美!成为世界上比较优秀的滨江带之一。
  “近年来,外滩大大小小的改造一直在进行,比较大的是1993年配合上海市三纵三横交通干线网建设,外滩成了主干道。随后,外滩建筑经历了置换、整修、亮化等等‘手术’,并伴随着对面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成形,应该说外滩建筑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建筑艺术的一个响亮符号。再就是这一次了…..”郑院士说,说外滩及其建筑的改造“修旧如旧”是不够的,随着改造的不断进行,外滩建筑群的艺术品质在不断提升。他介绍,1999年,日本的《新建筑》评选二十世纪的世界代表性建筑,中国入选的只有外滩的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
  “应该说,历史上,外滩是以功能性诉求为核心的。”郑时龄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景于民,码头渐渐搬迁,外滩慢慢成为景观带,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的考虑占了上风。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外滩的建筑景观线又渐渐被割裂,天际线支离破碎起来。
  黄浦江滨江带正渐渐被改造成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南北外滩在内,沿黄浦江的整个外滩都将‘还’给市民”,郑时龄说,外滩33号原英国领事馆和沿圆明园路的这些原本“藏在深闺”的老建筑随着亮化工程的完成都会放出光彩。
  郑院士认为,外滩的建筑合在一起是一首雄浑的交响诗,保护须在使用中进行,而且建筑艺术价值的提升与外滩大环境的人性化密不可分。“建筑是原来的建筑,外滩宽阔的马路上没有了车子,人们自由地漫步,自由地亲水……蓦然回首,建筑也平添了栩栩的灵性呢。”郑院士说。
  谈起近期大修的外白渡桥,郑院士说:“再过50年,外白渡桥依然是上海的一个地标。”他认为,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是因为100年来它已渐渐成为上海市民心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游子忆乡的一个重要表征符号。
  “有了传统,我们的发展才更有底气,我们的脚步才更加坚实。”郑院士说,超期服役的“外婆桥”(市民亲切地称外白渡桥)将进厂大修,有人建议将来不让机动车通行,仅供观光游览;也有人建议把它往外移到河口处,原址侧再造一桥以供车辆通行。“无论其交通功能有没有及怎样改变,它都是上海的‘名片’。”
  郑院士说:“对外滩建筑的保护反映了政府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对未来的思考,”他说,“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肯定会让后人看到一个艺术而人性化的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