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参与组织“2008邬达克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08-04-15
 
    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特别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的地位重要而且特殊。据史料记载,1918-1947年间,邬达克在上海建成的作品至少有60多件,而其中约有近三成先后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作品分布之广、质量之高、种类之多、风格之丰富,即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颇为罕见。“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远东最大电影院”——大光明大戏院,“远东最豪华的别墅”——吴同文住宅均出自邬达克之手。从一名逃亡的战俘(I战)到一位功绩卓著的建筑师,邬达克的生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邬达克及其建筑作品是学院几代学者共同关注的对象。从陈从周、章明主编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1988年)、王绍周编著的《上海近代城市建筑》(1989)、罗小未主编的《上海建筑指南》(1996)到伍江编著的《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1997)、郑时龄编著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1999)再到青年教师华霞虹博士在导师郑时龄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论文《邬达克在上海作品的评析》(2000年),我院的邬达克研究逐步积累和深化。2006年春,郑时龄先生作为副导师指导的意大利都灵科技大学和米兰工学院博士生Luca Poncillini博士论文《邬达克在上海》通过答辩,当年7月LUCA受邀在郑时龄学科组组织的“TEAM Z学术沙龙”上做专题报告。简述研究历史旨在强调,通过老、中、青三代研究者近20年的努力,学院在邬达克及其作品研究上积累了扎实而丰富的成果。
    2008年是邬达克逝世50周年,学院领导和多位教授跟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经过多次交流,决定与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共同筹划“2008邬达克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邬达克为媒介提高专业和大众领域的认识,促进以邬达克作品为代表的优秀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促进中匈文化与教育交流。
    1月22日,匈牙利驻沪总领事海博和上海城市规划局伍江副局长共同宣布启动“2008邬达克年”项目,同时开通这一活动的官方网站。邬达克年的文化活动包括展览、研讨会、建筑考察和图书出版四部分内容。其中,在6月14日(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日),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和我院将在邬达克最重要建筑作品之一——美国花旗总会(福州路209号)共同主办邬达克生平和建筑作品展(为期两周),当天还会选择一定数量的建筑作品向全市市民开放参观。郑时龄院士领衔、我院中青年教师已组成展览筹划小组,以跟匈领馆、规划局共同筹备展览会。
    4月13日下午,匈牙利领事馆组织了第一次中文建筑考察,参观了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慕恩堂、刘吉生住宅(作家协会)、邬达克自宅和吴同文住宅,华霞虹博士全程陪同并做介绍。匈牙利驻沪总领事海博、文化与教育领事海笛、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历史建筑保护专业8位教师(朱晓明、左琰、梅青、彭怒、陆地、张鹏、侯斌超、华霞虹)和4位研究生,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章明女士、林沄博士、《新民晚报》、《SHANGHAI DAILY》记者等约40人参与了这次考察活动。
 

《同济报》第238期 聆听上海的邬达克音符(一)

 引言 邬达克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他把毕生绝大部分的设计留给了上海,设计了国际饭店、上海啤酒厂、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大光明电影院、“海关公馆”、吴同文住宅等大批著名的时尚建筑。他的作品分布广、质量高、种类多、风格变化不定,在世界建筑史上颇为罕见。他的建筑有力证明:邬达克是一个极具才华的建筑师,而其生活经历又充满了传奇色彩。2008年1月,匈牙利驻沪总领事召开新闻发布会,为纪念邬达克诞辰125周年,逝世50周年启动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并把2008年定为“邬达克年”。本文计划通过逐步介绍邬达克的生平、重要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一段神奇而又辉煌的历史。
  邬达克的生平 邬达克(Ladislaus6Edward6Hudec.1893~1958),匈牙利籍,1893年生于 Besztercebanya(匈牙北部城市,当时属奥匈帝国,今斯洛伐克境内),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the6Royal6Institute6of6Hungarian6Architect)学院,同年加入奥匈帝国军队,在匈牙利北部前线作战,在俄罗斯东部城市柏力(Knabarovsk)战役中被俄军俘虏,并流放至西伯利亚,后从西伯利亚运输火车中逃脱,流亡至哈尔滨。1918年来到上海,最初在美国建筑师克利(R.A.Curry)开设的克利洋行工作。在此期间,与克利洋行合作设计了美丰银行、方西马大楼、中西女塾、福州路美国花旗总会、万国储蓄会霞飞路公寓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建筑均为复古样式,平面布局及立面构图严谨,设计、施工精美。1925年自行开业,开业初期,他的作品风格并无太大区别,仍贯彻复古主义路线,但形式多样,如宏恩医院(现华东医院十号楼)是严格的横三段、竖三段文艺复兴式;西藏路汉口路慕尔堂(今沐恩堂)是美国学院派哥特式略带罗马风;而远在虹桥西郊哈密路的罗别根路西人公墓礼拜堂(今焉息堂)却又有一个拜占庭式的穹顶。三十年代是邬达克设计的转折点,其设计作风突然彻底转向现代,1933年大光明大戏院的建成,使邬达克作为新潮建筑师立刻受到建筑界的瞩目。而1934年12月落成的国际饭店为上海带来的巨大国际影响更应将其设计师邬达克载入上海史册。1937年建成的吴同文住宅则被誉为当时“远东最豪华的别墅”。
  从1918年到1947年的30年间,邬达克在上海的设计作品超过60幢,而三十年代的八九年间,问世的作品有26个之多。所有作品中,属于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的就有27件,占了全部作品近一半。从建筑类型来看,邬达克的作品包括住宅、大戏院、医院、银行、教堂、办公楼、旅馆、工厂、学校、俱乐部等等。这些作品无论从建筑类型还是从投资规模上来看都足以令人瞩目。
  这一方面是因为邬达克善于与业主交往,设计能力非凡,工作态度严谨,能自如地处理复杂问题,能不断创造丰富多样的形式,以迎合大众“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说明邬达克在沪三十年正赶上了上海近代建筑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1933年出版的一本人名录中,共列入上海的建筑师六人,其中外国建筑师是主持公和洋行(Palmer6&6Turner6Ar-chitects6and6Surveyors)的威尔逊(G.L.Wilson)和邬达克洋行的邬达克两位。1936年登记的注册建筑师事务所共39家,邬达克作为一个进入上海不久,尤其是独立开业(1925年)仅八年,规模不太大的个人洋行能与沪上规模最大、实力雄厚,1908年建立,1912年就来到上海的公和洋行相提并论,可见其设计的影响非同一般。相对于公和洋行设计的严谨、古典、矜持,邬达克的设计因其种类繁多,规模相差较大,形式活泼、随俗、摩登、亲切,而更贴近于市井生活。如果说公和洋行设计的外滩建筑多属上海的脸面、橱窗,那么邬达克的设计作品则多属上海的手足、家什,其丰富多采的设计风格更是这个上海城市国际化性格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