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柏林,偶尔也会下起雪来。因为干燥,即便是大雪也并不会有刺骨的寒意。带着一个多月寒假旅行的疲惫与满满的收获,同学们从欧洲的各个角落陆续归来,踏上柏林的土地,便遭遇大雪,好似德式的欢迎曲。忽地才反应过来,意大利的阳光、地中海的微风,转瞬间已成为了回忆。它们如此珍贵,恨不得曾周全地记录记下每一寸细节。然而这终究未必可能,伴随着的的只有一遍一遍不知疲倦的回忆。
4月2日,学院副院长李振宇教授与王志军老师来到柏林工大探望了刚刚旅行归来的同学们。久别重逢,在见面会上,李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了旅德见闻与一个学期的学习感受,鼓励大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励志为同济乃至中国的相关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的确,国外的生活与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更着重于一种自主的规划与时间控制。这在于我们是不曾经历过的,我们从中受益良多。德国的人生如同德国的设计课一样,programming 要远远重要于solution 。Peter Herrle教授也肯定了同学们刻骨学习的精神,并对柏林工大的“free to learn and free to teach”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教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视角,而同学同样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授,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方法的学习。这种双向的自由选择促进了学术话题的多元化、开阔性与视野的全球化。同行的王志军老师也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内专业教学的最新动态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提醒同学们开展外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第一手资料的获取,为年底回国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李立贵秘书与柏林工大的博士生蔡琳也到场并慰问了同学们的异国生活情况,并尽力为大家解决一切困难。冬去春来,“周游列国”的疲惫,遇到如同亲人般的问候与鼓励,一种特别的心情与心境。
4月6日,李振宇教授与王志军老师还专程来到了位于Schlahtensee 的学生村再次探望了大家,并与同学们共进午餐。历经一个学期的异国生活的锻炼,同学们个个都长进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大厨。厨房被收拾的有条不紊,成为了欧洲室友的榜样。大家都纷纷献艺,以前只有在餐馆才能点到的菜,也居然经同学们的手一道一道地呈现在眼前了。看着老师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作品,大家的脸上也乐开了花。席间,李老师与王老师还不忘语重心长地进一步与大家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大家不但要“走遍欧洲”,更要在深度上去阅读不同的城市,利用游历的机会在专业层面上获得更深的理解,做到不枉此行。同时大家还向老师们汇报了毕业论文的开题情况,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师生之间像久别的朋友一样畅谈,这是一种轻松的气氛,一种异国的心境,几分期许与对家乡的回忆。
时正初春,记忆飞跃了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瑞士… 柏林的春雪让我们在长途旅行之后回首这过去的几个月不由得为自己的经历而感叹。与欧洲的会面,几经辗转与梦想之地的会面,使我们第一次得以亲身碰触那些以往书本上的经典。米开朗基罗、伯尼尼、勃努乃列斯基、帕拉第奥、斯卡帕… 大师们似乎就站在眼前,在砖石之间,与我们对话。这些记忆将永远值得翻阅。与师长的会面,更为我们鼓足了向前看的激情。旅德生活即将过半,我们得以更加憧憬未来。回忆是宝贵的财富,我们用它构筑明天。
这样的日子里,季节转换,时雪时晴,而明天却一步步明晰起来了。我们期待着Sommersmester 的到来,期待着半年之后重新踏上同济的土地,怀揣着所有珍贵的记忆与经历,留下深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