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落的空间”———莫天伟课题组的怡和纱厂改造理念解读
发布时间:2008-05-04

    业界把城市中心区域的产业建筑称之为“失落的空间”,在北外滩的杨树浦水厂边上就有一处名叫怡和纱厂的地方。厂子早已停业了,但最早建于1909年的5栋建筑还在,他们全都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近年,这些建筑连同百余亩厂区由相邻的杨树浦水厂并购,按照在使用中保护的总原则,我校建筑城规学院莫天伟教授课题小组承担了改建、保护设计任务。
  功能:水厂生产系统组成部分
  杨树浦水厂也是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企业,至今还在不断壮大中。怡和纱厂被并购后,其大工场将被改造成自来水加压车间,名称叫“杨树浦水厂7#生产系统深度水处理工程”。
  外面是深5米,大小如篮球场的蓄水池,再次净化后经过深埋地下的近十根粗大管道进入加压车间。加压后被送往千家万户。这处二级泵房工程规模为72万立方米/日。
  但是,包括气楼、外墙在内的大工场厂房一律予以保留。
  原则:谨慎·可识别·全面保护
  作为优秀历史建筑,怡和纱厂大工场、废纺车间、大仓库、空压站及仓库、英老板住宅等分别建成于上世纪初。怡和纱厂大工场是上海最早的外商兴建的产业建筑之一,它的历史信息记载了上海工业文明的进程,其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情感等价值无可衡度。
  莫天伟课题组成员岑伟介绍说,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谨慎缜密。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些建筑表面陆离斑驳、衰老不堪,但红、青砖夹杂砌筑的墙体、灰浆粉刷的墙面作为原初建筑组成部分,蕴含的历史信息唯一而不可再生,是优秀历史建筑主要价值所在,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决不能轻易篡改或移动。
  可识别。尽管怡和纱厂的房屋产权现属自来水公司,但其建筑风格与水厂都铎式风格迥然不同。改造采取的措施都必须完全尊重原怡和纱厂建筑的历史、形体和美学的真实性,让原有的风格光大并延续下去。唯其如此,方才可读。
  全面保护。5栋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持历史现状或维系历史空间意向,保证各种重要信息不被篡改或移动,尽最大可能恢复优秀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课题组是这样工作的莫天伟课题组成员王珂说,闹市中有这样的工厂,已经是“化石”级宝贝了;闹市中的工厂改造后还作为工厂,全世界绝无仅有。因此,课题组把这次工作当成诊治“大熊猫”。原怡和纱厂大工场在修建之初就是当时厂区规模最大的生产车间,空间较大,层高较高,虽然原始资料与历史档案较缺乏,但建筑物本身保留完整,因此保护修缮工程具有可行性。课题组很快就拿出了改造方案。在现场,我们发现建筑许多地方因为屡经加建,墙体破损不堪,墙面层层覆盖。王珂说,不少时候,我们只能根据破损处截面去揣摩原始建筑材质。但这正是考验我们缜密、耐心的机会。
  我们相信,改造完成后,世博关联带之一的怡和纱厂一定会很好地体现“生活让城市更美好”这个主题,市民一定能够在这里走入“历史隧道”,找到我国城市工业文明摇篮期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