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院专家谈感受
发布时间:2008-06-05
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关专家谈感受
 
  在5月27日举行的抗震救灾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座谈会上,汤敬东、陈保胜、常青、高崎、匡晓明、夏南凯、戴慎志、李建中、唐益群、路秉杰、李杰、李风亭等十多位刚刚从一线凯旋或虽未去到现场但一直在关注灾情的专家教授先后发言,他们在介绍救灾工作情况的同时,谈的更多的是,作为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从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灾害的现象中,去发现和反思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便于今后更深入研究,并为接下来长期、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更多借鉴。
 
常青:修复工作要“标本兼治”
 
  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用了十六个字来形容他所勘查到的都江堰历史文化遗产被震灾破坏的程度:“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留真毁假”。
 
  常青通过现场勘查发现,在这次地震中,凡以简陋的现代化手段新建的仿古建筑大多都在地震中毁塌,但一些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建保存了数百、上千年之久的古文物建筑却未见倒塌,只是“略有瓦落”。他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简陋的现代方式,远比成熟的传统方式危险的多”。
 
  “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优良的传统修建技术我们应该继承。”常青说,这就要求我们应在灾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中,尽量将过去一些不当建筑方法纠正过来,而不是简单恢复灾前面貌,“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标本兼治”。他认为,在此次震灾中,木构架建筑,特别是穿斗式木结构建筑,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的古建筑损坏相对较小,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而修缮和部分重建工作宜考虑采用这种经过历史考验的榫卯结构形式。
 
  常青还建议:目前,对没有严重坍塌的现有历史文化遗产,可考虑进行修缮性加固和修复;完全坍塌的,可以凭历史资料和毁前的图像信息为主要依据进行复原设计,并对体现不同时期变化的方案进行比选,在尊重历史和整体协调的前提下确定最佳实施方案。
 
路秉杰:应建立专门的防灾避灾学科
 
  “眼前,把建筑破坏情形科学地记录下来尤为重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老教授路秉杰认为,震区很多房屋现在都处在震后的原初状态,对于规划、建设设计、抗震专家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抓紧时间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和科学的评价分析。
 
  “须知这是用千千万万的生命财产为代价换来的,一旦变样就失去了科学价值。” 路秉杰建议,“我们应该采取照相、实测、实验室检验等手段,把损毁的原因弄清楚,该预则预,该罚则罚,更为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态度全面考量损毁情况,比如重建尽量避开地震带等。”
 
  “地震震不死人,房倒屋塌才砸死人!”路秉杰认为,“我们不能防止天灾发生,也做不到特大地震中的房子完全不倒,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施工,让我们建的房子慢倒,少倒,争取尽可能多的逃生时间。”
 
  路秉杰说,多年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天下太平”,房屋的抗震设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回忆,多年前,一个日本代表团来沪参观时问到上海房屋的抗震问题,自己如实回答说“上海不考虑”,因为人们的经验中上海数百年来没有发生过稍大一点的地震。“‘今天不发生地震,不能保证将来也不会。’日本专家的话让我哑口无言。”
 
  路秉杰呼吁,建立专门的防灾避灾学科,开展国际合作,开展有关地震、震灾、防震、抗震及预报等专业研究和普及教育工作。他说:“专家、建设者提供了结实的房子,百姓掌握了适当的避难常识,我们的家园就会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