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地发生8.0级强烈地震,重大灾情牵动了每一位上海学子的心,牵动着每一位同济人的心。同济,就是同舟共济,就是与国家民族同命运,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地震发生后,同济大学师生以极大的热情捐款捐物,第一时间在12个与抗震救灾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集结了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和研究生,组成了同济大学“抗震救灾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援。先后有100多名师生,30余位医护人员奔赴一线,开展专业技术、医疗和志愿服务,附属医院接受了30多位灾区转来的伤员。捐款、技术支持、医疗、志愿服务、灾后城镇规划等各类活动还在继续开展。6月5日,经专家和相关部门研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的10家编制单位之一,并将汇总各家单位的方案,完成最终的规划成果。
今年的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许多特殊的意义和使命。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的特长,为灾区重建提供切实的帮助,就是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最好选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积极响应团市委和学校的号召,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抗震救灾,报效祖国和人民,成立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旅游规划及青城山镇总体规划实践服务团”。
该实践团成立之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委和相关部门积极调动全院力量,组织了由博士研究生王玲、吴敏,本科生(即将成为08硕士研究生)陈君、贺作超、黎东莹、林濛、顾瑾等组成的规划团队,第一时间在学院和规划院领导和专家的带领下飞赴四川灾区,对都江堰景区、青城山风景名胜区、青城山镇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踏勘和考察。
返回上海后,实践团成员和指导教师再也没有休息过,为灾区人民做好规划的迫切愿望驱使着他们日以继夜、努力工作。为了高效高质工作,实践团分为两个组,分别是都江堰灾后重建旅游规划组和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组。旅游规划组明确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地恢复都江堰的旅游,其主要的举措就是恢复两条主要旅游线路,都江堰旅游线路及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线路。青城山镇总体规划组的主要任务是结合灾后重建、灾后安置做好青城山镇的总体规划,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做好产业格局调整,完善空间布局,衔接好城镇体系规划。他们一遍遍的修改,一次次的讨论,努力完善方案,提高规划的质量。6月23日 ,实践团与都江堰市进行了第一轮方案的交流讨论,交流了当地领导的想法,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方向。经过实践团半个月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反复论证方案,终于完成了第一轮方案,7月10日进行了中期成果汇报。与此同时,实践团还负责青城山镇域内的居民安置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7月下旬实践团向都江堰市提交了两个安置点的规划设计。方案的调整和深化还在进行当中。相信,在同济大学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他们将向都江堰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