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豪斯联培项目周记集萃
发布时间:2010-06-08
德绍之行   薛里莹
    初春四月,德意志还是有不少凉意。但是这周的周末天朗气清,阳光明媚,实在是出行踏青的大好日子。我们一行五人凑了一张州票,出发前往包豪斯另一个总部——德绍。这里有后半期包豪斯最著名的风车型校舍,还有教师宿舍村等以前教科书上频频出现的建筑们。刚出火车站,就看见连顶棚都设计成包豪斯样式的候车亭,沿着设计好的游线,穿过学校的广场,模型室,各式工作间,面前就是格罗比乌斯设计的校舍大楼。虽说之前也看过不少相关照片,但是当实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还是会不由得有点激动。20年代的理念在今天的2010年看起来仍然是那么坚挺和凌厉,在无云的天空对比之下更加轮廓分明。
    进入校舍,跟着导游,顺着流线参观了礼堂,食堂,学生宿舍,工作间,办公室。导游是德语的,听得半懂不懂,正在猜测的时候,又来了几个游客,要求英语讲解,所以我们也得以听到了双语讲解,对校舍内部的认识仿佛又多了一点。首先进入的是礼堂,内部装饰极其简洁,亮点就在于顶棚的灯饰设计,条状排列的灯具在两旁的玻璃窗子映衬之下,能看到礼堂空间向两边延伸。礼堂的后方,本来是后台的地方却意外地是食堂。坐在光滑的凳子上,仿佛所有家具都有一种冷峻的表情。据说,食堂的桌椅设计还是很有考究的。当时由于食堂很小学生很多,也难以避免会出现排长龙情况,所以为了加快学生流动,吃饭的桌子都比正常尺度高出了几公分,这是为了缩短食物送到口中的距离。这种听起来很搞笑的方法,貌似还挺有效。
    之后,看了某间学生寝室。面积和我们现在的寝室大小相当,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形小阳台,当年据说学生由于熬夜画图都不起来做早操,所以这个阳台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大家出来多接触新鲜空气和接触楼上楼下的同学。看来90年前的学生们生活状况其实也挺相似的?穿过走廊就到达老师办公室区和工作间。进了当年格罗比乌斯校长同志的办公室,办公桌所在的天花板向上凹进一圈,限定空间意图非常明显。在这里导游介绍了传说中的16欧设计的电灯开关和插座。一块小小的圆形玻璃片衬托出来的简洁而利索的美感令人叹服。后来才发现,其实所有包豪斯的建筑都有着这种设计,包括在魏玛我们的学员大楼,这种细节的地方不去过德绍之后恐怕是一直无法发现吧。
    走过拍下了不少经典照片的楼梯,把玩了那扇巨大明亮的窗户。说到校舍的窗户,设计上都很注重功能和形式的结合,甚至有些地方非常强调其机械运作过程的美感。在适合人体尺度的高度上,窗户开关控制设计成圆形的转盘,连接长长的铁链,加上滑轮和横向各扇窗户之间的节点,使人在成功控制室内通风程度的同时又有一种逻辑的乐趣。
    意犹未尽地走出校舍,绕场一周,在大立面前的草坪躺了半晌,享受着美味的阳光,看着小朋友们在一旁嬉戏,心情无比舒畅,启程前往大师住宅的时候已是将近下午四点了。大师住宅除了格罗比乌斯的宿舍被轰炸之外,其他得以幸免。宿舍为两人一幢,每人分得相应的两层半,各自有前厅会客室工作间厨房卧室一应俱全。楼梯,落地窗,窗户,所有的细部设计都精致无比,在午后的阳光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这次德绍之行,半天时间却感觉异常充实,也为自己作为这里的学生感到自豪。
 
包豪斯周记-4月5日 ----  4月11日   徐靓
    四月初,一个月的春假结束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四月的德国,终于一改其长达数月的冷峻面容,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春光。
    6号,我们开始了来到魏玛的第二个学期;同学们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到不同的城市游览,回到魏玛在一起交流彼此的游学见闻,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然,作为学生来说,读书是重要的,但这“行路”的过程,的确不同与在课堂上,或者通过书本网络来认识建筑和城市,这种直接经验,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应该都是难得的财富,看过的大师作品,经历过的每一个城市生活的片段,都将影响着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
新学期的课程共三门,分别是
Integrated Urban Project ,题目是Re-thinking Home. Artistic and Architectural Strategies i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for a Small Town 这是我们在包豪斯大学进行的第二个专业设计课,与上学期不同的是,这个项目是针对整个小城市的中心区复兴的战略研究,类似于国内的整体城市设计,偏重策略的提出和策划,空间设计可能的比重会相对较低。我们也第一次走进了包豪斯大学的模型制作室,在这里,我们将完成该项目的模型。在模型制作之前,大家都必须接受一次课的安全培训。在前期的理论学习部分,比较系统化,在我们接触到这个课题时,就已经有比较完整的背景及理论知识体系,也有与之前工作成果的良好衔接,接下来的三周,每个同学都将对围绕“萎缩城市”展开的多个论题进行研究,给出自己的理解,以演讲的形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然后还有整个一周时间的在我们研究对象城市的实地考察和设计,从整个日程的安排来看,内容丰富。
    城市社会学课程Research in urban studies,集中在城市理论研究,将对城市研究理论及方法有系统的整理和学习。同时,我们也将有机会与课上的其他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交流自己的研究题目和研究成果等,这对我们的论文写作和研究会有一定帮助。
    城市设计课程:History and Theory of Building Types,该课程属于建筑学课程,老师将分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类型及发展历史,来阐述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以及建筑与公共空间等演变历史及其背景,让我们了解公共建筑历史,以及公共建筑的历史与现状之间的脉络。
    翻开日历,距离回国的时间还剩下140余天,我们将合理安排学习和出游的时间,让接下来的欧洲生活更加丰富有意义。
 
包豪斯周记   仇夏宁
    本周是Excursion周,我们来到了本学期专业设计课程作业的基地Biedenkof。Biedenkof是一座位于德国西部的、拥有750年历史的小城,但是由于人口流失、老龄化加剧、中心区衰落等原因,这座小城正面临着Shrinking的问题。我们的课程任务就是利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来到Biedenkof后,穿着传统服饰的导游带我们参观了小城并详细介绍了小城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使我们对Biedenkof有了深入的了解。市长为我们准备了欢迎会,会后我们与当地文化部门人员、规划部门人员、商家业主和居民等就Biedenkof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座谈。接下来几天,我们分组对Biedenkof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举办了一次针对当地市民Workshop,对调研发现的亮点和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周末我们与当地画家和居民一起在中心广场组织了“Ideal Market”和二手货交易市场,切身体验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还听了一场特殊“音乐会”,即用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来反映建筑的空间,虽然没有真正音乐会那种美妙的感觉,但却带给我们一种新的理念和思路;晚上参加了当地的传统项目----城堡篝火晚会。
    在Biedenkof的这周有两件有意思的事情:一是我们这次都是住在当地人的家里,主人都非常热情,给我们做了特色的烤土豆,还送我们每人一本Biedenkof的地方志;另一个就是我们工作地点旁边的一家中国餐馆,老板更是热情,让我们免费打麻将、唱卡拉OK等,霎时间,我们都迷惑自己是否真的身在异国。
 
包豪斯周记   李萌 
    终于结束了大大小小的作业,在新年后迎来了第二波的悠长假期。虽然作业繁重,但大家仍不能落下旅游攻略,定好廉航的飞机票,实惠的住宿,然后比对着lonely planet和穷游网神游一番,也是花图码字之余极大的动力和消遣。冬天实在太冷,严重影响了旅行质量,晚上五六点天已经全黑,加上欧洲店关门的早,除了酒吧,就只能早早在旅馆养精蓄锐了。所以大家都选择往南去追逐地中海冬日里的阳光了,目的地不外乎都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
    这一行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城市是罗马。如果你自以为准备了充分的攻略,想按书索骥一一寻访的话那绝对是低估了罗马这个城市:人往往还沉浸在被某个遗迹的震撼中,一转身就又意外邂逅了某个叫不出名字的废墟,这个城市里处处都是惊喜,古堡,教堂,广场。。。甚至一个雕塑,一个喷泉都会让你停驻不前。这个时候穷游上介绍的“暴走罗马”就派上了用场,用脚步去丈量,去亲历那些古迹废墟的时候就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罗马,时间感也是完全错乱,也许刚刚在圆形竞技场感受完古罗马热血沸腾的人兽大战,又在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上来一场白日梦去体味罗马假日里男女主角的一日dating, 也许刚刚在万神殿仰望屋顶惊叹前人的鬼斧神工,又在许愿池边不免俗的许下心愿抛下钱币。。。总之,罗马它会时时刻刻颠覆你对历史和现实的感觉和认知,
    据说,在罗马每当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发现新的古遗迹时,罗马人就会马上用钢丝或者钢化玻璃把它保护起来,每一个遗迹甚至残垣断壁都严格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同时除了特别有价值的遗迹,生活街区中的广场,民居或者街道都会得到重视,从而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所以至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古城,一个永恒之城,而并不是散落在现代城市里零零散散的古建筑而已。
 
“社会城市”项目:东德萎缩城市的城市更新   邹林芳
    从意大利旅行回来,就投入到上学期未完成的社区更新的小论文的写作中。选题是东德图林根州的城市住房。一方面利用网络获取资料,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查阅纸质文献。
    首先从城市发展的背景分析开始。城市萎缩现象(shrinking cities)集中在新联邦州(原东德)地区出现。这一地区原来普遍受到原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东西德合并之后,大量原东德的第二三产业纷纷转移到西德以需求更好的资源配置和发展,以及产业在转型中没有顺利过渡得到合理发展,造成该地区的经济持续衰退。人口的老龄化、持续的低出生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迁,使得城市人口规模持续下降。譬如图林根州内,除了魏玛作为文化旅游城市外,几乎所有的城镇人口都在呈现低减趋势。此外,城市基础设施长期依靠政府公用资金,而经济和人口规模的下降使得政府税收持续减少,日渐紧缩的财政来源与当地对公共投入的大量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公共设施的投入难以为继。
    住房方面,人口的流失以及老旧住房的低吸引力,使得这一地区的“住房空置化”现象很严重。走访中,发现了一些破旧的前苏联时期建造的板式住宅大楼空在那里,周围一片荒芜,因为算是被人们遗弃的角落。同时,城市住宅发展的郊区化比例很大。原城市中心区的传统住宅大多改造成了商业建筑,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而在近郊甚至更远的地方,建设了一些的中高层住宅建筑或者是成片的低层独幢别墅区。而配套的停车设施则是大片的停车广场或者是停车场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从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社会城市”项目,其中重要一项城市改造实践的任务就是住房建设与改造。在提案中,规划手段要保证新老居住区的协调,实现城市整体发展和各区发展的有效平衡并确立“优先度”。为了减少住宅空置现象提出的核心策略是:拆除部分区域的居住建筑以降低建筑密度,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现有的空间环境和基础设施配置,提高地区的生活品质和居住活力;翻新建筑要改善原有住宅的品质,以提高老旧住宅的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这一项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断恶化的城市现状,但怎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譬如创造新的产业以提高劳动就 业率,促进人口的回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德国城市的了解还在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以深入,接下来应该花一些时间去实地深入走访以获取第一手的调研材料。
                     
 西班牙葡萄牙城市游   张一戈
    西班牙与葡萄牙之旅的意义有多么深远,当你归来时才能够体会,它悄无声息的升华着你的建筑观、城市观乃至人生观……这是一次享受与学习的伊比利亚之旅。
 
城市环境
    这里有很多一生不能错过的现代化城市,巴塞罗那、马德里、里斯本……但这里的现代化无一例外都建立在浓郁的历史物质环境中。
    城市一旦拥有有历史就会显得精致,精美的教堂、皇宫及其它公建令你精力充沛的跋涉其中,等到透支了身体,可以选择便捷的公共交通回到原点,这时时尚的标识系统和城市公共艺术又让你眼前一亮,不禁感叹古老中的前卫。
    而在推动历史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中,世博会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西葡的几个世博园区和奥运园区绝对值得一去——1992塞维利亚世博区、1998里斯本世博区、1992巴塞罗那奥运区……这也算是我们在亲历上海世博会前的一个准备工作,有了对比才会发现不同与进步。
    这种历史与时尚的并存感还来自城区中星罗棋布的当代建筑。你可以说这些建筑前卫,但这种前卫并不来自刻意夸张的表现,西葡两国不发达的工业体系及特殊的营建制度造成这些建筑的独特气质,这种前卫感多来自于设计师人格的个性表达。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传说中的高迪。其实建筑可以分为两种——实际效果比杂志照片好的和不如照片的,高迪的作品显然属于前者。 身临实境,总能拥有各种感动,此之感动并非源于对目之所及的几块怪异的石头,若是如此,先前书本上的几张照片就足以换来惊叹。此之感动,源于对“高迪集团”为一个“房子”所作出的共同努力,注视每一块石头——都回忆着米拉或古埃尔不计回报的投入,端详每一根线条——都流淌着高迪及其助手旷日持久的努力,抚摸每一眼凿痕——都记录着无数工匠兢兢业业的辛劳。今天,我还看到了后人学者为这个“房子”所作的研究、拍摄的视频,每一片文字、LOGO、动作、镜头,诉说的都是感情——用心的作品和不用心的作品有心人总能明辨。令人感动的已经不是建筑本身,而是事件,身边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今天同我们一样慕名而来,按下快门的一刻,宣告了我们成为了事件中的一员。
城市事件
    城市毕竟是用来生活的,西葡之行,最令人难忘的其实是那些事件经历中的感受。
三月七日在巴塞罗那巧遇了一场城市马拉松赛,整个城市都动起来了,商店本身停业,旅游巴士也停运了一上午,似乎所有人都聚集在线路两旁,有了点万人空巷的意思。有志愿者高喊口号,有乐队现场伴奏,,参赛者更是乐在其中,有人穿上了超人的衣服,有人换上了斗牛士的行头,还有市民或游客冲进去兴奋的跟跑一段,若是没有影响比赛,不会有人阻拦,整个城市沉浸在喧闹欢乐之中。
    我们置身其中,竟突然感到热血沸腾,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最理想的城市环境吗?有人拼搏,有人喝彩。这种全城的市民参与一个事件共同欢乐的氛围让人感动,那些保证事件顺利进行的警察、志愿者、清洁工的默默付出同样让人感动,它远比陆家嘴的几座高楼大厦震撼人心。
    在这种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中是非常容易体会到归属感的,比如所有的市民周末的夜晚为同一只球队欢呼,这是很美妙的一种感觉,更何况他们的球队都叱咤足坛。
     三月八日在巴塞罗那 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三月暴雪令人惊叹,但城市的应急有力更令人称奇——下班高峰时段所有地铁免费开放,夜间也调整为通宵运营,因此我们顺利安全的回到了住所——又一次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