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授主持项目获UNESCO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发布时间:2010-11-22
由我院常青教授主持的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北新椒街(海门老街)保护与再生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颁奖仪式于11月19日在台州北新椒街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杜晓帆博士专程为常青教授和台州椒江区政府颁发奖牌。
11月20日,台州北新椒街保护工程展览暨同济大学历史保护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展在综合楼举行开幕仪式与颁奖仪式。UNESCO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专员杜晓帆、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吴之光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陈小龙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展览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同济大学老校长江景波、黄鼎业,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李振宇、科技处处长贺鹏飞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历史建筑保护资深专家罗小未、章明等以及来自上海市各主管部门、保护设计、施工企业、媒体代表和学院师生。活动由我院卢永毅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陈小龙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在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同济人不仅在新区建设中勇于创新,更在旧区改造中力保遗产,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个个重要的贡献。他表示,对我校再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奖项深感欣慰,同时也说明同济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已持续地达到国际水准。
常青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台州北新椒街保护与再生工程的概况。他谈到,这条北新椒街和上海同年开埠,文化地理形态和上海南京路极其相似,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它的文化形态停留在100多年前,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的活化石”。修复后的老街长225米,众多的老字号和文化符号被重新激活,成为探讨中国近代沿海城市演化、更新的珍贵的参考样本,这是能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重要原因。
郑时龄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刚刚结束的世博会让人们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更多的思考。保护和改造历史建筑,不仅仅是要“保护”,更多是使其得到“再生”,不是把改造好的历史建筑送进博物馆供人参观,而是要使他们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世博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展览现场,一张张老照片和新照片的今昔对比,一幕幕现场测绘、讨论、施工的场景照片,向参观者传递着这条经历了100多年沧桑的老街的“蝶变”过程,也传递着同济大学课题组在5年多来的策划与设计、施工与跟踪的坚持与辛劳。常青教授在参观过程中向嘉宾介绍,从最初讨论是否拆除还是保护利用到保护范围的确定、工程的步骤、技术性措施等等问题上,同济大学课题组都以其专业精神和影响力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国际评选委员会的评语中写道:“该工程通过延续这个地区的物质和社会结构,使当地的居民获得福祉。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了生活品质;以地方材料和手工技艺修复了历史街廓和内部空间,活化了传统风俗,使百年老街得到了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