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是个小城市。有多小呢?人口就和同济大学差不多,到城市的各个地方基本上都是步行的距离。
魏玛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公交系统却很发达,每个公交线路都有严格的时间表,可以在网上查到,也可以在站台看到。如果你想坐什么车,只要查好时间,按时到站台就肯定能赶上。我记得潘海啸老师有次在交通课上讲过,为什么公交车站总是那么多人,为什么道路会拥堵,其实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在魏玛,在德国的许多城市,这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不过我们出行主要还是靠的铁路系统,我不禁要感叹,欧洲的铁路系统实在太发达了!比如德国的铁路,等级很明确:州内有很多短途车,车厢很少,线路也短,但是使用频率非常高;长途的车一般都是快车,有的车会在一个站分成两截,分别开向不同的方向,这样也可以提高使用效率。比如我们从布拉格回魏玛的时候,那辆车就在德累斯顿分成了两截,一半开向柏林,一半开向魏玛。
魏玛是个迷人的城市,每个季节甚至每个星期都不一样。刚来的时候到处都是鲜花,街道边的花丛里,每个居民的窗台上……一转眼到了秋天,上山的路被金黄的树叶铺满了,美丽极了!不过偷了一个懒,周末没去拍照,第二个星期就发现景色完全变了,树枝已经光秃秃的了。再一转眼,就开始下雪了!我们一起来的14个人,大半都是南方来的,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都高兴坏了。
到了魏玛,觉得见到了真的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大片的绿地,河里的鸭子和天鹅,山上的小房子,人的活动都和自然联系在了一起。在去过了班贝格、海德堡以后,我开始明白,这是欧洲城市的常态。
我们每个人都选了好多课,平均每天都有1-2门,要上4节课。
Lecture都是在食堂附近,我最喜欢星期一的欧洲城市历史。那个老师知识相当渊博,不仅对欧洲城市历史做过很多研究,而且也在中国工作过几年,对中国的城市也很了解,经常拿中国的城市和欧洲的城市作比较。
Seminar都是在山上的教室上课,每天爬山当锻炼身体。我最喜欢的是gentrification。Gentrification是讲城市绅士化,老师会发文献给大家看,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关于绅士化的定义等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进行研究,这样每节课你就可以听到大家讲世界各地的城市。不过因为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最多,所以老师说:“我们今天感觉大部分都在讨论中国的城市和德国的城市嘛!”
最有挑战性的当然是设计课,这学期的题目是green container,就是要用集装箱给自然灾害地区提供解决方案。老师把我们分成了热带、温带、寒带、南半球等不同的组,每个组要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虽然有些困难,但是却是非常有实践意义,也很有趣的项目。
每个星期还有一门德语课,也是最轻松地一门课,特别好玩。现在每个人的德语都突飞猛进了,发现外国人说德语也挺好玩的呢!
作者:陈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