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正是春光灿烂的出游时节,我们一行四人从魏玛出发前往期待已久的德绍。1925年,包豪斯学院迫于政治压力,从魏玛迁往德绍。由此德绍成为包豪斯学院发展极为重要的第二个据点,也是产生许多重要成果和思想的黄金时代,其中校长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成为包豪斯办学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建筑,这也是我们此次德绍包豪斯之行的重要一站。除此之外,德绍这座工业小城中各处也都是不同时期的包豪斯建筑,一提到德绍,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包豪斯了。
抵达德绍,大街上人烟稀少,小镇上的建筑整齐排列,这里是包豪斯的大本营,有着现代建筑设计的美感,简捷而富有功能性。首先来到的便是由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的包豪斯德绍校舍,按照现代建筑设计和现代美学的设计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采光面积,各种构造的灵活运用,各立面皆有独自造型特色的律动感,校舍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以前读到关于这段时期这个建筑描述的文献,时常为包豪斯充满先锋精神的艺术实践和办学形式所吸引,继而深深震撼,然而,当我身临其境,站在这块曾经创造出现代主义神话的土地上,感受到的却是和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反差。现在的德绍,静谧安详,周围的建筑多是一至二层别墅或者学校,甚至感觉有些乡村有些简陋,而这座具有时代意义的校舍就这样静谧的伫立于此,却依然大气,耐人寻味。
包豪斯校舍出来,沿着林荫道向北走上一公里,来到包豪斯名家之屋,就是四座90年前的教师住宅,每一个曾经的房客之名都振聋发聩:康定斯基、克利、费宁格、格罗皮乌斯。站在康定斯基和克利的双体住宅前,午后的阳光穿过松林在仿若画布的白墙上玩着光影的游戏。走进房间,极其康定斯基的内饰直接告诉了你主人的姓名,原色色块、几何结构、通贯三层楼梯间的长方玻璃窗,这也许是康定斯基最大的一件作品。接下来,我们前往包豪斯设计的托藤住宅区,周围相似者无数,但大规模倒也成了一片漂亮的景致,这里或许是现代连体别墅的模板,为工人阶级设计,房子连在一起,节省成本,造价低廉,每户还有一个大约50平方米的花园。一日德绍行的终点站,还是包豪斯建筑,我们来到易北河边的Kornhaus餐馆,建筑本身以方形为主题,多加了个纯白半圆玻璃屋,利落简约的线条,以砖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技术架构而成。就现代的眼光看这栋建筑,或许并不惊奇,但回溯至它诞生的年代,舆论的角度就截然不同了。由于河边景色优美和本身食物的出色,这里顾客众多,春天河里有许多划船和汽艇运动,岸边有众多食客带着小孩一家人其乐融融穿梭其间,这里反倒是我们看到的德绍最有生气和活力的一个地方,为我们此
次的德绍一日行划上了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