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周记(2010-2011年度第八期)
发布时间:2011-07-05

时间从不停步,在德国的学习恍然已逐渐接近尾声。我们这学期的设计课是工业用地再利用的设计。棕地再开发在德国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了,但也仍然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热门题目。这学期伊始,我们去参观的图灵根州核矿公园的改造项目就很有看点。
这学期的设计课包括了两个设计项目,其中主要的一个是柏林市区南部一块废弃工业用地的再开发设计,这也给了我们大家两次一起前往柏林的机会,一次是前期调研,一次是汇报和成果展出。这块用地未来规划的功能是欧洲能源论坛的所在地,希望建成一个自身具备良好生态性的可持续示范地。因为其实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前期城市设计方案,我们就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再设计。一同参与设计的还有从美国高校前来的一个暑期班同学,他们都是建筑系的本科生,所以关注视角更具建筑特点,他们从能源消耗、采光和自然通风等方面的考虑进行某一建筑的外立面的参数化设计,并且通过计算机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建模、模拟分析和方案比较,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使得设计的可持续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我们作为城市研究者,则试图从社区融合的视角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原来基于独立地块的城市设计方案强调自身发展,对于周边环境的考虑不足。与社区的隔离性相比之前的工业用地没有什么变化,这也使得设计方案得不到周边社区的支持,对其未来高密度的开发方案反对声不断,设计也几经变更,数年来也一直没有真正开始建设。
我们包豪斯组的方案大都从绿色交通、步行社区、消除隔离以及绿色技术等方面各自发挥,在设计上更多从人的需求和社区融合层面进行设计。在面对最后汇报的评委——来自柏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的时候,我们也从这一对他们来说很新颖的角度对设计进行了阐释,同样也获得了评委们的欣赏和认可。
其实,无论是从资源消耗为出发点考虑的生态可持续,抑或是从社区和谐的社会可持续,都是可持续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在我们两方面的设计中也都相互有所贯穿,我们的设计中,同样考虑的绿色建筑、生态技术等方面。我们虽然出发点不同,视角、途径和手法各异,也都是为了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相同的目标,为了发挥设计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这两次集体的柏林之行,我们不仅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专业视角认识了这个城市,也在合作中增进了相互了解,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我想,我们中的每个人自此对于柏林都会有某种特别的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