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周记(2010-2011年度第九期)
发布时间:2011-09-01
德国的夏天实在是不怎么火热,似乎同时也是雨季,淅淅沥沥或大或小的雨把天空堆的阴阴沉沉,暑假的开始也意味着我们在德国一年的生活学习已经进入尾声。
时间切回学期结束之前,张尚武、候丽和李薇三位母校的老师来魏玛看望了我们,在德方院长Nentwig教授的主持下举办了一个简单的见面会,我们简略的汇报了新鲜出炉的设计课成果,还办了一个烧烤party。其后,在包豪斯的组织下,我们还和李薇老师共享了一次难忘的毕业旅行。在魏玛的最后一个学期,就这样愉快却又迅速的结束了,暑假大家踏上了各自的旅途,我选择了在德国游荡。
想说的是鲁尔区。在罗马,那些遗迹留下的是帝国时代的残酷的壮丽;在巴黎,是奥斯曼的蓝图承载了拿破仑时代积累到现在的傲慢和浪漫;在柏林,是亲手拆掉分隔的墙之后融合交织的各种妖娆和沧桑。在其它城市,你看到的是那些被完整的保留的传统建筑和老城,关注的是那些或千奇百怪或引人入胜的大师建筑,还有那些风土人情和异国美食。可是鲁尔区,这个工业革命时代留下的钢铁怪兽,甚至还散发着当年的煤焦味,当你走进其中的时候,你却忍不住会赞叹那些尘封多年的机器,那些废弃却依然傲立的厂房,他们的美,钢铁的美,结构的美,生产力的美,人类智慧的美,带着历史沉淀的锈迹斑斑,静止在那里,任由大自然慢慢妆点。
最早知道鲁尔区,是通过多年以前看的一部纪录片《城市的远见》,其中用两集来讲述鲁尔区工业用地的改造和工业遗产的利用。虽然这片子拍的一般,只有信息量没有信息美感,但是鲁尔区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尔区范围并不大,其中的几个主要城市杜伊斯堡、艾森、波鸿、多特蒙德之间也就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车程而已。在几个登高点都可以在晴好的天气中一览整个鲁尔区的整体风貌和众多地标。鲁尔区的改造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通过一系列的城市和建筑事件逐步进行,如IBA(德国的国际建筑展)、BUGA(德国联邦园艺博览会)等,将这片德国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重地变成了如今的工业遗产和创意基地。
这一年在德国和欧洲,看到了很多城市、建筑,都是西方文明的精髓和历史的遗产。也看到了欧洲人对于历史的态度,慎重,珍重。鲁尔区,向我们证明了丑陋的工业革命中诞生的丑陋的建筑和构造,在工程师与艺术家的合作下,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能成为人类文明中的新遗产。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呢,我猜是历史发展的每一个片段。那些曾经存在过却被抹去的,留给未来的也许恐怕不是抹去之后的新,而是那些对被抹去的旧的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