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一行十四人背着笨重的行囊,终于来到了这个著名的银杏之乡——魏玛。火车到站时已经进入深夜,在李薇老师和德方Kuthe女士的帮助下,顺利入驻Jakobsplan街道的学生宿舍。接着几天,我们在李薇老师,德方Kuthe女士和助理Larisa的陪同下,很快将各种手续办理完毕(诸如入学,学生卡,签证,银行账户激活,保险等)。校方还请我们品尝了各种当地风味特色,当然还有超大的冰淇淋。在一切都安顿好之后,我们很快开始了和魏玛的亲密接触。
早就听德方Philipp教授说提起过魏玛的银杏,我怀着各种期待和憧憬处处闲逛,留意着银杏的踪迹。在魏玛,到处都能看到一棵棵郁郁葱葱、形态各异的银杏树,比如公园、街道边,甚至连普通百姓的院子里偶尔也种。在魏玛的市政广场附近,可以看到一座粉色的4层小楼。其中的第二层便是欧洲唯一的银杏博物馆。虽然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但可以看到和银杏有关的各种介绍及艺术品。此外,路边的一些精品店也有很多以银杏为题材的明信片、饰品、书籍等等。这些都让人深深体会到魏玛这个“银杏之乡”的文化氛围,我们也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处处有银杏的小镇。
魏玛虽然很小,但是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不计其数。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一句话,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园。对于长期居住在石头森林的我们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在这里,和宠物一起晨跑,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坐在广场的座椅上看报纸,一切都是那么诗意。午后,听着远处的教堂钟声,看着熙熙攘攘的行人,再买一杯咖啡坐下,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而悠闲。黄昏,一个人漫步,沿着席勒大街一直走到中心广场,在安静浪漫的落日中体味古色古香的故居、博物馆。除了名人故居、博物馆之外,魏玛还有两个大学——包豪斯大学和李斯特音乐学院,为这座小镇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这两所学校都没有校园,图书馆、教室、食堂散落在小镇的各个角落,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
短短几天时间,我们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衣食住行都应付自如。
衣:首先不得不说说魏玛的天气。这里的天气古怪的很,用大家的话来说是一小时一变:前一刻还是凉风习习,后一刻已经艳阳高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涵盖了四季,大家一般会穿至少两件上衣(冬天的外套+春秋装),甚至系上围巾,等天气转热或者进入室内就脱掉外套。魏玛的衣服在打折之前绝不便宜,因此我们只能静待圣诞前的打折活动。
食:中午放学后我们一般都会去包豪斯的食堂吃饭,那里的午饭学生价非常便宜,最便宜的只要1.5欧,这是我们充分感受到身为学生的幸福感。晚饭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分头做,分头吃,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率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大家的厨艺都有所精进,偶尔也会在网上上传自己的得意之作。
在宿舍附近有一个号称魏玛最大的购物综合体,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都有生活用品、食品超市,能满足平时的生活所需,但是价格还是有差别的。稍微留心一点就能够发现,地下一层的蔬菜和奶比较便宜,但是品种少,而地下二层米和肉都比较便宜,部分食品相对贵一些,但是品种多,质量更优。摸清楚这些区别之后,我们就能迅速找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了。
行:在来魏玛之前我就曾听学姐说过,魏玛是个可步行的城市,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在这个人口才6万的城市里,我们每天只需步行就能到达想去的任何地方,如银行,图书馆,保险公司都能在十五分钟内搞定。此外,我们可以凭Thoska卡免费乘坐图林根洲境内的很多班火车,这也为我们周末的各种短途旅游带来了很大便利。
住:我们住的学生公寓是当地最大的留学生公寓,四人一套间,月租105欧(包水电暖气),已经非常便宜了。宿舍管理员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中年男人,如果对房内设施有意见,可以向他求助。说到住,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那张软软的床了,配上一个超大的软枕,绝对可以让你一觉睡到天亮。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每天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让我们身心愉悦。外出旅游是我们周末恒久不变的主题。虽然再过不到一个月就要开学了,不过我相信,即使面对紧凑的课程安排,我们也一定会劳逸结合、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