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做建筑艺术的先锋——同济人与“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发布时间:2013-11-13

      一边是黄铜质感的木纹墙,闪闪地反射着阳光,一边是一眼望穿的玻璃,这就是的“垂直玻璃宅”;再往前,大道旁的螺旋状建筑就是我校曾群、王方戟的“瓷堂”。深秋时节,暖暖的阳光下,徜徉在徐汇滨江黄浦江西岸,感受着融汇音乐、建筑、影像、装置等艺术形式于一炉的“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是一件尤为快意的事情。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李翔宁为我院院长助理、外事办主任、建筑系教授。

双年展

 

西岸,是一个宏大的计划

      数年前,上海市制定“十二五”文化规划时,决心将8公里的徐汇滨江打造成上海的“西岸文化走廊”和“西岸传媒港”,同时还拟推进由龙华机场跑道改造的“跑道公园”等一系列公共环境项目。这里曾经是上海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海水泥厂建于1920年、中国民航发源地之一的龙华机场创建于1922年,还有创建于1922年的北票码头,还有沙石料码头、塑料制品企业聚集地。经过世博会筹办期间的搬迁和产业调整后,如今厂子不再轰鸣、烟囱不再冒烟,留下的就是一座座巨大的厂房、一件件巨大的工业遗迹,它们都将以文化的名义再次吹响集结号。有媒体曾报道,徐汇滨江最终目标是成为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齐名的国际化文化艺术城区。
、李翔宁和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教授为核心的策展团队表示,“上海西岸”双年展决心把不同的艺术形式汇于一炉,在上海徐汇滨江这条老城长廊里供市民欣赏。总策展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表示,上海“西岸双年展”有别于香港西九发展的模式,西岸滨江的所有项目和这里的居民都试图建立起直接而亲密的关联,让建筑设计、声音艺术等作品都融入市民生活。果然,在水泥厂的厂房里,我们就看见络绎不绝的市民流连在建筑模型、图绘前,驻足在影像屏幕前,水泥厂的退休职工王大爷告诉我们:“虽然有的东西看不懂,但每天都要来转转,心里老舒服。”
据了解,“西岸文化走廊”意欲打造一批特色的艺术馆、文化主题园区和观演中心。现已落成的建筑有“龙当代美术馆”(去年年底开馆),余德耀美术馆也随即在今年年底开馆。美国著名动画电影公司“梦工厂”将于2016年落成,《功夫熊猫3》将在这里“诞生”。“西岸双年展”正是作为引凤之“巢”而设计的,因此策展者表示其常态化、定期化也是必然的选择。采访获悉,今年的第一届双年展邀请了包括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中国先锋戏剧代表人物牟森、中国声音艺术代表人物姚大钧等近140位国内外建筑、声音、影像等艺术工作者。

DSC_0841

DSC_0881

 

建筑与艺术的跨界建构

10月20日开幕,包含建筑、声音、影像、空间、装置、表演等内容的“西岸2013建筑与艺术双年展”将持续58天,其目的是要融合建筑与当代艺术,通过空间营造推动城市营构,通过艺术生产启发未来想象。“所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参与,建构西岸建筑与艺术景观就成为必然。” 李翔宁介绍,建筑展分为室外展和室内建筑特展两部分,室外国际建造展以“FABRICA(营造)”为主题,室内的主题则是“图绘中国:2000以来建筑回顾”。此外,双年展还组织当代中国建筑高峰论坛,邀请建筑师、艺术家、各方专家学者以及大众共同探讨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DSC_07871111

      李翔宁介绍,在室外展部分以“营造”单元为核心,聚合国际一流建筑师和艺术家在未来几年中持续打造出新世纪最大的户外美术馆;同时将以“进程”为题,从西岸设定的梦工厂、音乐厅、美术馆、新建筑等四种当代文化现象出发,对其进行历史梳理,呈现其在新世纪的问题意识、创新形态与发展脉络。比如,大家看到的“垂直玻璃宅”、“瓷堂”等12栋户外实验建筑并不只是建筑领域的探索,它们与设计者的理念先锋性紧密相连;部分建筑的功能也十分独特,将永久留存在黄浦江西岸。
关于室内的中国当代建筑特展,李翔宁解读说,改革开放后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让神州大地成为世界当代建筑界的“实验场”。爆炸式增长的中国城市和建筑中,什么是值得转告和重读的案例?“中国当代建筑特展”将呈现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当代建筑思潮和实践的进程,展览对2000-2012年的中国当代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回顾。
历史发展到今天,建筑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现造还是预制?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西岸建筑展就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李翔宁解释说,从建筑学的角度看,预制的意义不止是质量、速度和造价。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模糊了标准和独特的差异,帮助建筑师实现了复杂几何形体的落地。进而,预制,尤其是数控建造,使建筑师能够实现让机器(机器人)直接完成建筑;更有甚者,设计师还可以进一步琢磨新技术、新材料,探索其潜在的通往更新建筑之路。如用数控车床雕刻人造石屏风,机器就可以实现透光所需要的局部平均厚度4毫米,这是手工无法做到的。
“展览将成为对预制建筑的一次研讨和展望。”李翔宁如是说。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地的交流、共同工作和建造,让建筑师的建造与艺术家的作品彼此呼应,让当代最为前沿的两种生产方式与行动方式互相激荡。所以,展览邀请多位中国及国际一流的当代建筑师和艺术家,结合室外景观和建筑小品(面积控制在300平方以下)的设置进行现场建造,这些既可以作为本次双年展各种活动的载体,也可以在展后永久性保留作为场地中的建筑小品(如书报亭、咖啡厅、简餐等功能性建筑)。“我们试图探索预制与现造,历史与前卫等关系,发现、挖掘、彰显古老中国的自我更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DSC_0889

 

在西岸,感受“同济”号

从上述理念出发,诸多同济人都在滨江西岸加入建筑的队伍,王澍+陆文宇、曾群+王方戟、柳亦春+陈屹峰、童明、张斌、周蔚、袁烽、李立、章明、庄慎等纷纷献上他们的设计艺思,奉献了许多好看、耐看的构筑小品。

DSC05448

曾群、王方戟联袂的“瓷堂”是受到原场地上的大油罐启发,现在大油罐已经成了西岸演艺中心。“与‘油罐’或‘水泥库’一样,我们在西岸户外营造区中11号点位上设置的建筑‘瓷堂’也以具有纯净平面几何形态特征的圆形为存在方式,试图在这片空旷的城市中确立起具自立感的建筑形态。”曾群介绍,其圆形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内向感,为他们在空旷的领域中提供一个安定的场所。建筑螺旋面上均匀地覆盖着预制的菱形“瓷器”。光线透过“瓷器”之间的缝隙撒进建筑之中,又给了建筑透明的感觉,使建筑成为一个感知上的“瓷堂”。建筑中的空间被设置成非常灵活的状态,它可以是开敞的,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时在瓷堂里可自由进出户内户外;瓷堂也可以是封闭的,酷暑难当、滴水成冰时节里面暖如阳春;它无遮拦的通用空间可方便用来举办小型展览。据介绍,面墙上的瓷砖都是预制而成的,每块价格高达800元,手工上釉。曾群说,此瓷砖制作不易,三块成功一块。因为全手工,得专门寻找小窑厂慢工出细活。徜徉在瓷堂里,走廊、主房间、小天井,天井里还有一棵挺直的绿树,瓷堂空间即刻灵动起来,感觉很舒服。“主体建筑约能容纳100人左右,展览结束后,这里将成为各类艺术沙龙的举办地。”设计师告诉记者。

DSC05434

DSC05439

作品“垂直玻璃宅”试图探讨一个当代高密度城市中建筑垂直相度上的透明性,同时批判现代主义的水平透明概念。在的眼里,人们也可以在商店里像挑冰箱、服装一样挑选房子,“房子也是产品,是可以预制的。” 介绍,可以在生产线上生产组装好后,运到现场,日本现在大约有30%的独立住宅是预制的。这样一来,房子的保证质量有了保证,成本也可大大降低,建设速度亦可大大加快;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也可挑选不同的建筑构件进行组合,从而参与设计。认为,工厂批量生产的预制建筑与现场单栋建造的建筑之间,设计上也出现了质的不同:设计单栋建造的建筑只有在竣工时才能看到最终的效果,而设计“预制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在设计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建造系统。他说,伦敦博览会的水晶宫就是预制建筑的鼻祖,它后来被拆卸并移到别处重新组装了。今天计算机技术让预制更为便捷和高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一位同事斯盖勒•梯比茨(Skylar Tibbits)推出四度打印——特定的材料在打印出来后自行组装到位——又一次让人们重新审视建造方式的发展方向。

DSC05442

垂直玻璃宅就是一栋预制建筑,如果有客户定制,工厂生产玻璃钢柱子及楼板,现场的工作仅剩下组装工作,现场施工周期当然就会大大缩短表示,预制是建筑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这次上海西岸双年展,将对这一趋势进行研讨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