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学术研讨会暨Archi-neering Design(A.N.D)展览在我院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4-10-24

 

20141017日,中日“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功举办。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以及日本建筑学会前会长日本大学名誉教授斋藤公男先后为会议致开幕词。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会议邀请了中日双方在该研究领域最具探索精神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与会发言,其中日方嘉宾有斋藤公男、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小嶋一浩、著名结构工程师小西泰孝和大野博史;中方嘉宾则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教授沈祖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汪大绥总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洁民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李兴刚副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邵伟平执行总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和钱锋教授等。

为期一天的研讨会短暂而紧凑有序,中日专家为我们带来了十一场精彩纷呈的报告。起首的报告较为宏观,斋藤教授(《新的建筑视角——何谓结构建筑学》)提纲挈领地引出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对结构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做了类型化的解析;沈祖炎院士(《优秀建筑与结构》)则从结构专家的视角对中国当代的一些在美学层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从其余的报告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比较并分辨出中日双方思考维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文化承续有关,也源于两国的当代社会发展状况:日本专家的思考和探索大多基于小尺度的空间和结构塑造,关注日常性问题,例如小西泰孝(《关于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对话—以展出作品为例》)、大野博史(《Hyde-Tech》)和小嶋一浩(《Group of Small Arrow》);而相反,以汪大绥(《结构美的建筑表达与建筑美的建筑实现》)、丁洁民(《关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些思考》)和邵韦平(《北京凤凰中心的技术建构与美学表现》)、钱锋(《建筑师的结构思考》)、李兴钢(《Archi-neering:营造几例》)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和结构师群体则更多地致力于在大尺度的公共建筑和标志物层面进行结构与建筑关系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在其中观察到中国专家们所面对的特殊的挑战,即如何应对将象征美学、新兴科技和高密度、高强度的空间需求缠绕在一起的复杂问题。此外,从这些报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结构建筑学”的实践探索或思想种子如何从不同的方向得到拓展与深化,如大野博史的结构与建筑融合的视角,(《三个设计》)对材料的性质及其组合利用的思考,邵韦平从几何形态的数字化实现角度出发的探索,等等。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别,在王骏阳教授主持的论坛部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在实践和教育上的结合与交融是重要且必须的。两者的合作,尤其是在观念层面的统一,其实质是对文化传统、学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回应。

在研讨会当天中午,与会嘉宾们还齐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地下展厅举行了A.N.D展的开幕典礼。展览的内容包括日本建筑学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多家单位提供的建筑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