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大学联培项目周记(第二周)——从互动到融合
发布时间:2014-11-24
 

      经过开学第一周的选课大战,所有人都有了满意的“归宿”,终于终于要正真开启在魏玛的求学之旅了。我们的课程安排主要集中在周一、周二、周三,这样的安排也能够让我们在紧张的前三天学习之后进行小结和放松,这些课程大多以Seminar的形式为主,Lecture通常在晚上进行。

      至于课程内容涉及城市规划的软件分析(Computational Urban Analysis),主要通过介绍空间句法等分析方法来指导我们认知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Social Housing and The Welfare State),形式是Lecture+Seminar,除了了解德国的住房政策,我们还需要实地调研并且对自己国家的住房政策进行案例分析,此外还有,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欧洲城市移民(Migration and the European City),城市开发(Basics and Methods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甚至会通过一些基础且实用的课程(Introduction to Moderation, Academic Skills)来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进行方案汇报等等。

      由于很多课都是第一次上课,老师讲课的内容也多以课程介绍和自我介绍的环节为主,所有人围坐成一个圈,让班级同学迅速相互认识。很多时候,老师并不点名或者按顺序进行发言,这时候就需要自己能够主动站起来提问或者回答问题,但就这一周看来,我们一行多是走的内敛路线,无法打破沉默的课堂,但很多的外国小伙伴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自主随意的课堂方式,能够带领大家进入状态。

      当然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适应。之前在国内上学我们早已习惯听老师讲课,知识通常是单向的:从老师到学生,然而在德国学习,我们需要在Seminar的课堂上积极思考,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知识的流动变成双向、循环。第二点,可能就在于很多课程一上就是一整天,如何使自己在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精神的集中成为了我们最需要适应且战胜的小困难;第三点莫过于听力和口语了,虽然在国内也有英语授课,但是都是“蜻蜓点水”,在国外所有课都用英语进行,平常交流迫使自己需要改变说话的思维和方式,习惯不同口音,不同语速的英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不久大家都会有显著的提高;最后,大概就是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接纳了,既然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去跟课堂小伙伴交流学习,积极融入这个多元的大集体。

      这就是我们第二周,一切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

                                                               

                                                              作者:帅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