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园林人生”座谈会暨《园林大师陈从周》新书发布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4-12-01

      2014年11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楼三层遗产中心陈从周园林人生及《园林大师陈从周》新书发布会隆重举行,陈从周先生的诸位弟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书记及出版社领导,建筑历史及风景园林团队教授及同济首届园林校友等齐聚一堂,并吸引了诸多媒体、众多学生及校内外人士,共有近百人与会。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金云峰教授主持会场,作为开场,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支文军教授介绍了《园林大师陈从周》的编辑及出版情况,并展望了接下来几年关于陈从周先生及其著作的宏大的出版计划,可谓振奋人心。接着,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副总张浪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陈从周艺术馆”馆长林周良先生悉数致辞,回顾了陈从周先生的伟大成就。同时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

      接着,陈从周先生的大弟子路秉杰教授作了“陈从周与豫园的修建”的演讲,详细回忆了陈从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参与、主持上海豫园的修缮及建造过程。他说,陈从周参与豫园修建工作前后长达三十余年(1956-1987),经过了最初的修复开放(1956-1961)、又经历了“扫四旧”(1962)、“小四清”(1964)和文革的破坏。至1973年,从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访而进行装饰性的屋脊瓦饰、砖刻、泥塑等的修缮开始,其命运才现转机。至1986年,为迎接建园四百周年(1987年、丁卯),上海有关贤明再次提出重建豫园东部,首先恢复玉玲珑、玉华堂,后又延续添建了积玉廊、积玉池,直至1993年才最后收回长期被占的园地,至世纪末随着涵碧楼、听涛阁的建成,东部重建工程才全部完成,全园面积达七十余亩。豫园修复后,陈从周运用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根据园林的时空特色和观赏性质分析豫园景点。路秉杰教授说,豫园修复后,先后接待了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内的十余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这是豫园修复后最特殊、最突出、最意外的表现,也是修复当初所没有料到的。”

      路秉杰教授又介绍到,陈先生说他晚年三件重要的工作,“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上海豫园东部修复是有所寓新的续笔,云南昆明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实践”。路秉杰教授动情地回忆道:“先生一直在影响着我,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到处可以看到他的书、他的画、他的足迹。他说古要古到底,我们做到了吗?建筑要因地制宜,园林要诗情画意,先绿后园,要小有亭台……他一直在冥冥之中指导着我们的工作。”1

      路秉杰教授还回忆了陈从周先生的一些片段,仿佛历历在目。而后伍江副校长、刘天华(园林评论家、原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主任)、潘洪萱(上海财经大学)、陈久昆(同济园林退休教授)、常青(建筑系原系主任)、潘亚元(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总规划师,同济首届园林校友)、张松(规划系教授)等先生先后发言,其中常青教授将陈从周先生的园林之于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将之称为对中华文化在本质上的一种感悟,并且分享了自己阅读陈从周先生著作的深刻体会。大家都从各人的经历、不同的角度回忆了与陈从周先生的交集,回忆了关于陈从周先生的宝贵的点点滴滴,回忆了陈从周先生的园林人生。

     尤其伍江副校长从陈从周先生的理论引申到当代大学的教育,“某种意义上说,陈从周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是深谙传统的现代士大夫。”伍江教授指出,这正是我们现代大学教育最缺的,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大学校园中最为稀缺的,于是我们少了淡定和从容,多了面色焦虑和脚步匆匆。伍江说,陈从周是中国最早注重建筑与环境研究、建筑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救了南北湖,他看见破坏环境会哭,他的人文关怀是注满体温的,而这正是学校培养人最为要紧的。他表示,作为亲受先生教导的一代,自己有责任传承老一辈学者的学问、风范。

      会场讨论热烈,嘉宾们意兴浓厚,知晓了座谈会的信息的首届园林专业校友代表马新丽、王剑云、潘亚元专程从沈阳杭州北京赶来会场。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尽管大家意犹未尽,在全体合影之后,大家一边展望下一次纪念陈从周先生的活动,一边依依不舍地告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