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研讨会暨乡村规划实践案例展成功举办
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也深刻地影响着乡村地区的发展。传统的乡村自然及历史人文环境受到冲击,乡村经济缺乏活力、大量劳动力流失等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乡村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新时代的乡村规划事业发展,必须直面乡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承担引领乡村地区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
为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正式成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旨在紧密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环境和乡村发展实际,汇聚各方力量,围绕乡村规划与建设开展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学术活动,为促进乡村地区健康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该委员会挂靠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尚武副院长任委员会主任委员,栾峰老师任委员会秘书长,委员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机构、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的专家和学者组成。2015年1月9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同济规划院召开。
在该委员会成立之际,2015年1月1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城市规划》编辑部、《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协办的“乡村规划实践案例展”开幕式和“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主持了“乡村规划实践案例展”开幕仪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我校副校长伍江、吴志强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各地建设部门有关领导、各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与会。
伍江副校长在致辞中说,乡村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起到了改革排头兵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的乡村越来越空心化、越来越被边缘化,“乡村能否现代化、人的新农村能否实现关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吴志强副校长则从同济的历史讲起:抗战时期同济的迁徙之路就是一条走遍大村小镇的路,最后定居在川中小镇——李庄,在那里办学五年。现在,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乡村规划列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内容,是历史的继承,也是现实的需要。有各地的大力支持,城乡规划建设学术学会一定会做大做强。
乡村规划实践案例展参加单位来自全国各地,覆盖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地区共44家单位,包括设计单位、研究机构、高校和政府部门,展出92个乡村规划实践项目,展览于同济大学综合楼一楼大厅展出,将持续至1月20日。
随后进行的“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学术研讨会”邀请上海大学沈关宝教授、复旦大学戴星翼教授、同济大学李京生、阮仪三教授,分别就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乡村环境治理问题、乡村空间构成的原理及乡村历史环境保护等作了主题报告。下午的专题讨论分为乡村规划研究、乡村规划策略和乡村社会治理三个分论坛,共有24位嘉宾分别就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两个方面作了交流发言,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研讨会气氛热烈,专家们认为乡村地区健康发展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面对的发展矛盾更加综合、复杂,要从城镇化健康发展视角充分认识乡村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乡村发展和乡村规划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也要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加强对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和乡村规划实施机制、乡村地区的地区差异等方面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乡村规划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