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编者按: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是我国建筑创作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之一,该奖由中国建筑学会设立,每两年举办一次,分设金奖、银奖和入围奖。
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的原则下,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共评出金奖16名、银奖46名、入围奖62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项目申报工作,在2014年评奖中表现突出。学院教师作品荣获建筑创作金奖1项、银奖4项、入围奖1项。其中,李立教授主持设计的“山东省美术馆”项目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银奖。
以下是李立教授对山东省美术馆项目概况、设计理念和思路等的详细介绍。
山东是传统的美术大省,山东省美术馆的建设承载了社会各界的文化诉求,对其建筑形象的期待可想而知。从建筑学的角度,建筑形的产生必须要有合理的依托。李立教授的基本观念是从场地出发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而非预先想好一个形式然后把它放进场地。他习惯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审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这首先便是要确保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李立教授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场地暗示会激发出适应的建筑形式,而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理解最终的建筑设计。
山东省美术馆的选址位于济南市东部的山东文博中心。这里已建成的博物馆、档案馆的布局都是座北朝南、各自为政,孤立的地块划分方式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美术馆建设用地为梯形,如果仍旧南向组织入口将会非常局促,并且会增加对南侧经十路的交通压力。经过分析,李立教授及设计团队对现有的地块划分进行了优化:将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的现状道路改造为步行广场,将美术馆的主入口西向设置,与博物馆前广场连成整体,在区域内创建安全、连续的步行空间。与之相适应,区域交通组织也作出调整,在博物馆入口平台下形成应急交通环道,并在步行区域外围组织机动车停靠点。同时强化博物馆广场的地下空间联系东、西地块的枢纽作用,将其商业、停车空间作为区域资源共享。
场地周边的地形特征给予设计团队最重要的启示:场地南部的泰山余脉在此与城市平缓交接,形成泉城济南的重要地理特征。于是,植根于特定的场地暗示和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设计团队确立了以“山、城相依”为概念、从三层的具有山形特征的形体逐渐切削过渡到五层方整体量的基本构思。
山东省美术馆是我国新建的规模最大的现代美术馆,如何在大型展览序列中建立清晰的空间识路系统是设计团队组织内部空间的主要关注点。基于此考虑,设计团队建立了多层级的公共空间系统,入口大厅是空间定位的最重要支点,其斜向穿越的特征顺应了基地形状,同时将人流引向二层的展览空间序列。此外,依循山美的主题展示内容,团队分别以近、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为主题建立了两个并列的环形展示空间,空间在获得尺度感的同时也收获了识别性和领域感。
外部的场地分析确定了“山、城相依”的建筑概念,内部的空间塑造则紧扣形体特征并继续在概念引导下完成设计。首层大厅是以“山”为主题的空间,展厅的适当扭转出挑提供了多层次的展示平台。漫步而上的坡道、扭转的形体、架空的天桥赋予人们不期而遇的空间体验。这里将与当代艺术作品一起构成生动的立体景观。二层大厅则以“城”为主题的空间,北向的大型天窗塑造出均匀柔和的光环境,这里将为观赏近、现代艺术作品留下安静沉思的空间。
需要提到的是,大型美术馆的参观极易导致疲劳。不断克服单一空间的束缚并在空间中加大景深是调整视觉的重要手段。设计团队首先拓扑延展了原有固化的空间界面,在梯形平面南侧的两个转折位置,使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相互包裹、渗透,这里也对应着建筑山形外观的两个缺口。其次,在空间转折的重要位置强化对角空间的设计,提高公众对拓扑空间的感知度。另外,参与空间构建的实体彼此间错动、扭转,从而加强空间的流动感。在材料选择上,干挂洞石墙面与石膏板墙体的分层布置从竖向界定空间的同时强化了空间走势。
项目名称:山东省美术馆 Shandong Art Museum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 Co.,Ltd.
建筑师:李立 Li Li
王文胜 Wang Wensheng
地点:山东济南 Jinan,Shandong
设计:2011年
竣工:2013年
业主:山东省文化厅
设计团队:周峻、马溪茵、王腾、陈捷、高山、汪一宁、章珺珺、郑聪、梁力、章雯、程宇
基地面积:20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2138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桁架结构
摄影: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