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编者按: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是我国建筑创作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之一,该奖由中国建筑学会设立,每两年举办一次,分设金奖、银奖和入围奖。
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的原则下,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共评出金奖16名、银奖46名、入围奖62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项目申报工作,在2014年评奖中表现突出。学院教师作品荣获建筑创作金奖1项、银奖4项、入围奖1项。其中,章明教授主持设计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
(总平面图)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城市转型,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是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后续再利用的成功探索;它是中国第一个官办当代艺术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文化地标之一。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章明教授主持设计。项目经历了从原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转变,继而蜕变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改造后的艺术博物馆共八层,总建筑面积达4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49.8米,附属原电厂烟囱高度165米。它提供了15个不同类型的展览空间,并拥有大量的开放式展示空间以及三个层面的大型室外平台,用于各类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当代艺术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建筑主体结构保留部分为原南市电厂主厂房的钢筋混凝土排架和框架结构,新增部分主要为钢结构,建筑外墙采用了耐候可回收的钛锌板外墙系统。
(改造前:建于1985年的南市发电厂主厂房与烟囱)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区别于传统展览建筑的封闭式展陈策略,设计更强调了开放性、公共性、互动性与体验性。不仅关注当代艺术品本身,更关注艺术的场所精神以及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开馆至今,当代馆已经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奖项: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当代馆荣获《新周刊》“2012优化生活贡献奖”之“文化时尚大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让上海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更民主地享受当代艺术,让这座城市的创意“重新发电”。
(烟囱及辅助建筑)
设计理念
建筑以一种历史叙事的方式结束了其辉煌的工业时代的使命,六年的艰辛设计历程见证了一个昔日能源输出的庞大机器如何转变为推动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引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它的落成改变了人们对工业建筑改造的传统认知,充分挖掘了上海工业遗产在新时期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人文情感价值,将建筑根植于丰厚的场所精神之中。
它对原有南市电厂的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让厂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特征得以体现,同时又刻意保持了时空跨度上的明显痕迹,体现新旧共存的特有的建筑特征。
它以开放性与日常性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以空间的延展性蓄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不仅给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关系创造诸多机会,更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最大可能性。
它以多样性与复合性的文化表达诠释人与艺术的深层关系,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展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探索氛围。
它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艺术馆,一个公平分享艺术感受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生活平台。
(主入口)
(入口大厅)
(一层大厅公共空间)
(8米标高开放展区)
(8米标高开放展区)
(15米标高观景平台)
(左:阳光中庭;右:北中庭)
(二层展厅)
(七层展厅)
(北面局部立面)
(北部连廊)
(烟囱仰视)
(烟囱内螺旋展廊)
(弥漫性路径)
(设计手稿)
设计公司名称: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
主持设计师:章明/张姿
设计团队:丁阔、丁纯、孙嘉龙、王志刚、章昊
地 点: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1.3-2012.3
施工时间:2011.12-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