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空间・何陋轩
发布时间:2015-03-19

       今年3月19日,是冯纪忠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余生也晚。我1981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的那年,正是冯纪忠先生卸任建筑系系主任、改任名誉系主任的那年。未及见到冯先生样子,就已听好几位老师说起冯先生在五十年代提出的“花瓶式”教学方法,即像花瓶的轮廓那样,粗细变化,“放—收—放—收”,既要放手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形象创造能力,又引导学生严格把握建筑中的功能、技术问题。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从此“放”和“收”成为我们课堂讨论的专用术语。第一次见到冯先生时,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在顷刻间为他的儒雅飘逸的气质所折服:身材颀长,步态潇洒,衣着雅致而含蓄;样子有点像演《羊城暗哨》的冯喆,说话是北方口音,不徐不疾,抑扬顿挫,特别好听。

       1982年我和我同班同学结束了一年的德语学习,正式开始专业学习。当时我们的建筑基础学习由赵秀恒老师领衔指导,跟别的学校学习方式不大一样,经常有外校的同学来参观,来打听我们怎么做设计。我们老师用得最多的专业词汇就是“空间”。空间构成,空间布局,功能空间,交通空间,内部空间,室外空间。后来我们知道,早在1960年,冯先生提出了“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即以建筑空间为纲的教学体系。这是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相符,又正如《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现代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影响很大。好几年之后,我陪路秉杰老师出差福建,旅途中路老师详细地给我讲了冯先生“空间原理”的主要内容,又讲了冯先生文革时因为“空间”一说挨批斗,又有一批学生站出来保护冯先生的故事,令我感叹不已。

       大约1983年,在同济大学留学生楼二楼召开上海市建筑创作研讨会,我是学生志愿服务者之一。当时有好多全国来的专家参会,还有上海市副市长、建筑师出身的倪天增先生。那次的会上,大家提出要对“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考虑美观”的三原则进行修改,直接提“适用、经济、美观”。冯先生的发言独辟蹊径,他说,建筑不光是建,有时候拆掉一些也是建筑的工作,上海的绿化本来就不足,可是许多多花园里的树木草地被围墙围着,普通百姓看不到,能不能改为透空栅栏?后来真的透空栅栏就越来越多了。休息的时候,我看先生在散步,又知道他刚从德国访问回来,就上前去用德语问候他,他也饶有兴趣地用德语跟我对话,这是我记得的第一次跟先生的交谈。

       那一年,冯先生设计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初步成型。北大门用钢构架支撑起交错的两片单坡瓦顶,成为年轻建筑师争相效仿的新建筑语言。方塔园的布局移天缩地,不同凡响: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将明代照壁移至方塔北侧,与再北面同为移建的清代天妃宫遥相对应,但又不在同一轴线上,颇为灵动。方塔南面临水,水南岸为草坡。园南侧和西侧为先生专门设计的石砌堑道,来源于传统又有现代表达。当时也有一些政府领导和老派的建筑师不太理解,甚至于有人上网上线加以抨击,但更有不少的中青年建筑师站在了年近七旬的冯先生一边,大声疾呼“这是中国的、现代的建筑作品”。冯先生顶住压力,终于完成了方塔园中的杰作—何陋轩。她是一个半开放空间的茶室,用砖墙,石地,钢骨,竹柱,草顶构成。她的平面轴网和结构柱网之间形成了一个夹角,地面有不同高差,屋顶弯脊斜坡,师古实新。真可谓格调高雅,手法新颖,材料运用独特。何陋轩建成后,获得了国内国际许多奖项,1999年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方塔园荣获唯一的园林设计奖。今天的年轻人,大多会非常喜欢这件三十年前的建筑作品。

       之后我还有幸见过冯先生多次。大约1985年,贝聿铭先生访问同济并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贝先生、冯先生和陈从周先生三位巨匠得以聚首,三人坐在藤椅上的合照成为学院宝贵的历史瞬间;1986年春,冯先生带我们班毕业设计的旧城改造组,可惜我不在这个组,但也多次听过“隔壁戏”。1987年,冯先生到研究生宿舍看望他指导的研究生黄一如、陈剑,当时他们宿舍四个人搞“违章搭建”,房间里很乱,冯先生进门后低头、抬脚避开各种障碍,和颜悦色,从容坐下,让同学们如释重负。1988年冯先生指导的第一届博士生王伯伟、赵冰答辩,冯先生跟周卜颐教授等答辩委员谈笑风生,对年轻一代大加赞赏,热情鼓励,留下一段佳话。2000年,我的德国老师Peter Herrle教授从柏林来沪,早早提出要拜访冯先生,冯先生由黄一如兄陪同,在茂名南路一家咖啡厅接待了客人,愉快地回忆起早年与旅德建筑师李承宽的交往以及柏林工大副系主任Schmit Thomsen来访的经历。

       2007年春节前,我随吴志强院长等去新华路冯先生寓所拜年,碰巧发现冯先生所住公寓竟然是我以前参加设计的项目,觉得真有缘;2007年适逢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学院举行了冯纪忠教授执教六十年活动,许多老师校友赶来祝贺,文远楼106阶梯教室坐的满满当当。我有幸宣读了冯先生的母校维也纳工大建筑学院院长Klaus Semsroth发来的贺信,并展示了随信寄来的冯先生当年成绩单复印件。2008年春节前,我又随吴志强院长等去冯先生在湖南路的新居拜年,那次先生心情特别好,跟我们说了很多话。师母席素华女士给我们欣赏了她的国画,冯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请我们吃了桂花酒酿圆子。先生知道我曾在柏林进修,笑称自己也在柏林工大学习过,应该算同学,不过前后差了60多年。先生还回忆了他如何随他担任外交官的姑夫到柏林求学,又如何因为姑夫调任驻奥地利公使而转学维也纳工大的经历。那天,待我们离开时,我注意到客厅里许多盆鲜花,正在灿烂地绽放。

       2009年12月11日,冯先生与世长辞。在追思会上,冯先生家属捐赠一百万元建立冯纪忠奖励基金,对学院优秀教师、学生进行奖励。从1955年至1981年,冯纪忠教授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26年之久。他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影响了几代师生。他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同济建筑风格的基础,那就是重理性、重实践、缜思畅想,博采众长、与时代同步发展。他的功绩,同济人记得,建筑学人都记得。


(图为2008年2月6日,时任学院院长吴志强(左前1)带领学院各位副院长到冯纪忠先生家拜年


       作者:李振宇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