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已经是四月末的日子,数一数距离回国也就还有三个多月,不免让人怅惘。我们已经全然融入这里的学习与生活,突然好像要面临别离,总会不舍。暂且抛弃这伤感,让我们拥抱维也纳现在正灿烂的春天!冬天的欧洲夹着寒风与雪花,比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冬天要干燥而寒冷,所以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欧洲人就亢奋起来了,各种节日目不暇接,公园的草地上坐满了谈天说地的人们,是的,现在正是享受阳光与春色的大好时节!
经过了上学期的课程与考试,我们已经熟于整个选课、上课、汇报、考试的流程,所以三月初开学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每个小伙伴都选到了自己心仪的课程。上学期的课以授课型课程为主,这学期则重点是设计课和硕士论文指导。我们的两位指导老师非常认真,除去经常约我们见面了解论文研究进度,还帮忙找资料、联系相关项目建筑师、政府部门。我们在维也纳理工的五个人,论文题目多多少少都与维也纳的建筑有关。比如,有写维也纳老年住宅设计的,有写维也纳游泳馆改造的,还有研究维也纳的城市步行空间等等。许多现有的书籍和文章并不能直接为我们的论文提供帮助,我们需要通过建筑师、政府部门、研究人员来获得最新鲜的资料。为此,我们给建筑师和政府部门写邮件,直接去事务所探访,准备面对面的采访,向建筑师反馈,这一系列联系的过程就是我们在维也纳学到的最好的知识。即使如此,我们也总是感觉在维也纳的时间不够用,大部分时候我们与建筑师或政府部门预约,都要等一两周,所以联系过程也是充满艰辛。不过,在剩下的两三个月时间中,通过坚持与努力,相信我们会找到更多的资料。
我们这学期的设计课分大设计和小设计。大设计课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小设计则只占半个学期。小伙伴们根据兴趣和研究领域,选了不同的设计课。欧洲的设计课非常注重研究分析,经常会花几节课在基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上。老师也是非常喜欢带着学生去跑基地,去优秀案例的现场讲解讨论。维也纳在国人的眼里可能只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艺气质的古城,唯一的特色就是音乐。但维也纳之所以被誉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要归功于其不断创新的城市发展和实践。这里的实验性项目很多,那些并不是非常知名的本土建筑师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设计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一门设计课,任课教师知名度很高,但教学方式也非常特别。课程的设计题目是一个多样性的停车场建筑,他让学生在第一阶段先写一篇关于停车场的故事。故事可以是浪漫的、离奇的、暴力的,所有都可以,只要你能想得到。第二节课他就让大家来读这个故事。课程后面的阶段就是从故事中引发出设计并深化。他尤其提醒我们,中国的留学生常常会放不开去想,他要我们突破限制给出更多的可能。
还有一门设计课叫做泥土建筑,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用泥土建造方案的过程,让学生从物质性和实践性来理解建筑。与其说这是一个设计课,这更像一个实验课,不管结果怎样,第一原则就是去做,去尝试。在国内,本科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类课程,但研究生则多为理论课,让人略感枯燥。很庆幸在维也纳理工可以选到这种课程,让我们找到对建筑最原始的热爱。
除了课程和论文,我们还有生活!在维也纳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爱这座城市不仅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更因为它从古老中散发出的活力。课余时间,我们会研究厨艺,下厨房是我们必备利器。这里有张大厨、袁大厨、蒋大厨、于大厨和黄吃货,每每有其他交流项目的同学来维也纳玩,我们都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大厨们各显身手拿出自己的招牌菜。于是我们维也纳小分队被大家亲切地誉为“最佳接待小分队”!平时的晚上我们会去听歌剧、音乐会,在维也纳,花上3欧左右就可以买到一张歌剧或音乐会的站票。维也纳的艺术体现出了惊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没有虚伪的冷艳,而是平易近人的将音乐献给所有热爱的人。曾经以为金色大厅是多么遥远的存在,现在却觉得它是如此的触手可及,如此的亲切可爱。
许多来过维也纳的小伙伴都知道一个神一般存在的“吕老师”。他是一位在维也纳长大的台湾人,现在在维也纳理工教书。虽然接受的是奥地利教育,但他对国内的事物非常精通。从来到维也纳开始,他就成了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双重老师。他带着我们走遍了维也纳的博物馆和建筑项目。在维也纳有一百多家博物馆,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有艺术的也有军事的,而且展览也经常更新。周末相约去博物馆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还有游泳,对于学生,只要16.7欧一个月的花费,就可以在维也纳的四十多家游泳馆畅游。这让我们激动不已,纷纷在春天兴起了一股游泳热潮。关键是这些游泳馆都非常的美丽,大多数修建在一站二战之间,是典型的艺术装饰风格。徜徉在近百年历史的游泳馆,和当地的老老少少跳一次水下健身操,是多么难道的体验!
最后是最最让我们激动的一件大事,有两个小伙伴参加了维也纳国际马拉松比赛!他们是张倩茜和黄迪奇。平日里他们就是运动最积极的两个,冬天还坚持跑步。这次正巧在维也纳的中国留学生要组队参加马拉松,他们俩就报了名。全程由四个人接力完成,张倩茜是倒数第二棒,黄迪奇则负责冲刺。现场的情况热烈而混乱,我们剩下的人也激动不已,不停给他们呐喊助威。这就是年轻应该做的事情,与各国友人奔跑在同一条路上,展现自己的健康与风采!

这学期的课程压力稍微少一些,于是我们经常利用周末和小假期去周边旅行。然后在复活节长假安排了一次长途旅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何况我们学的是建筑学,必须在现场才能真正领略建筑场所与空间。短途有去过临近的萨尔茨堡、哈尔施塔特、慕尼黑等等。这些地方既有古老的城镇和堡垒,也有热闹的文化,还有摄人心魂的自然风光。偶尔让身心出走,沉醉在春日的暖阳中,吃个香肠喝个啤酒,多么恣意!
复活节的长假,几个小伙伴选择了不同的旅行地。有去德国的,也有去意大利的。但收获都同样的丰盛。意大利的小伙伴主要计划的是古典建筑之旅,去德国的则是去看现代建筑。旅途上大家都碰见了聊得来的朋友,还去找了其他项目的同学。许多其他联培项目的同学都大半年没见了,突然见到他们,倍感亲切。找到了他们就好像找到了另外的家,这样说来我们在欧洲有好多个家!
维也纳的春天来了,不仅是季节上的春天,也是我们生活上的春天!在春天,我们尽情地播种,去学习,去生活,去旅行,去认识更多的朋友。有了付出的汗水,我相信不远的秋天我们一定会收获满满!
作者:蒋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