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迅达大奖赛是由瑞士迅达集团于2003年发起的全欧大学毕业班和硕士生参加的设计竞赛,由苏黎世理工(ETH)主持,2015年第一次走向全球。本次竞赛选址于我国深圳罗湖区笋岗-清水河片区,以“Access to Urbanity: Designing the City as a Resource”为核心思想,以“Mobility”为主题,寻求针对地区的整体性设计。要求参赛者不仅着眼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应为地区不同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空间品质。
竞赛组一共收到来自全球的280件参赛作品,评选出12个获奖方案,其中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优秀奖三名,旅费补助奖六名。我院城市规划系研一学生彭程,刘天竹和刘梦彬提出的《The Re-productive City》设计方案荣获二等奖。
【一等奖】
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学生:Daniel Ariza, Diego Garcia Yague
指导教师:Prof. RaimundoBambo
学校:西班牙萨拉戈萨建筑与工程学院
一等奖方案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评委评语:
评审团针对该方案与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方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评委称赞作者具有勇气地选择了一种不寻常的表达方式,并且将设计表达得非常清晰。普遍的感觉是以一个“新构图”促成了未来深圳城市设计的整体意象。评审团认为研究具有深度,并且最终的设计与分析结果较为契合。许多评委认为其巧妙地避免了采用传统的表达模式;作为一种选择方案,一些评委很欣赏其使用猜测性“难题”的说法,认为这能引起地方的共鸣,并具有使深圳“根本变革”的潜力。同时评审团认为其提出了更大的关于城市设计模式的问题。有一个评委这样评论:方案表现了“分析技能和一定的设计技能”。
【二等奖】
The Re-productive City
学生:彭程,刘天竹,刘梦彬
指导老师:李京生教授
学校:中国上海,同济大学
二等奖The Re-productive City
评委评语:
该方案对于区域的历史、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非常详尽,因此在评审过程中较早地脱颖而出。通过背景研究,该方案指出了深圳市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型中的诸多问题,所提出的将创意生产作为笋岗-清水河地区的产业定位的观点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同时,该方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包括各类资源使用方式,和对深圳城市发展变化中最为关键的移民的关注,这些都具有示范意义。方案设计中对背景研究和设计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呼应。评委们认为,该方案清晰地阐述了对人群的定位,并且通过休闲、就业及交通等相互关联,展示了未来新笋岗-清水河地区具有吸引力的生活。一些评委还作了更为细致的评阅,认为设计表达近乎完美。
【三等奖】
Neighborhood Logistics
A Sustainable Model to Promote a Mixed Urban Regeneration
作者:Matthieu Sabatier, Chen Zhang
指导教师:Fred Guillaud
学校: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设计学院
三等奖Neighborhood Logistics平面图
评委评语:
该方案将物流业作为笋岗-清水河地区城市更新策略的切入点,使得基地的产业发展在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其设计目标令人兴奋且具有挑战性。城市是变化的,但其发展的经济模式令人质疑,对此,该方案提出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设计愿景。但设计中的某些内容仍具有争议,主要是关于住房策略中提到中国传统庭院在此地区的文脉适当性。总体来说,该方案对于多样尺度下的设计的考量值得肯定,其手绘草图风格的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该方案在最终图纸及文本成果的表达上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