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5年5月22日,作为同济大学108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建筑系校庆学术报告会如期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50/60同济建筑系教师作品报告会,3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会。同济大学伍江副校长、李振宇院长为此次报告会致辞;深圳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鲁民院长,中美生态城市设计合作项目实验室教授及同济客座教授杨沛儒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伍江副校长和李振宇院长为本次活动致辞。伍江副校长指出,这次是由1950年和1960年生的老师们给我们做的作品报告会,包括他本人在内,50、60这一代是一个过渡的一代,是承前启后的,在历史上曾经很重要。他们在中国建筑、中国城市非常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摆在他们面前的有比其他前面很多代和后面很多代都有更多的机会。李振宇院长表示,学院就是一个平台,让大家来分享经验,批判交流,然后形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上半场的作品报告会由李翔宁教授主持,常青、蔡永洁、董春方、黄一如和李振宇等五位教授依次介绍他们的设计作品,王鲁民院长、支文军教授为上半场报告作点评。
上半场常青教授作首个报告。他介绍了“南海佛学院”的设计,为了将佛教的“三传”全部纳入,设计通过“一干三支”的空间结构把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三大部分空间整合在一起。常青教授强调建筑“原型”研究的重要性,任何创新均是对原型的解读与演绎,以在建筑上体现“古韵新风”的特色。
蔡永洁教授为大家讲解北川地震纪念馆和都江堰下沉广场的设计。相比其他建筑实体,两个设计更加关注建筑负空间的营造。蔡永洁教授在报告中多次强调尊重自然、体现文化记忆等价值观,他介绍了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与甲方艰难交涉仍坚持建筑、设计应有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强调创造性的构思是对知识、经验的批判性思考,给予大家很多启发和鼓舞。
董春方副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他的两个项目,分别为曲阳路综合治理中心以及0.8栋石库门改造。两个设计分别诠释了董春芳教授“密度的智慧与亲近的空间”以及“空间革命”设计理念。设计通过密度的智慧表达与诠释,在严苛的设计条件下,最终是建筑实现对人的关怀。
黄一如教授首先介绍了安徽稻香楼宾馆,即“12年·1小岛”的设计过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设计内容,让他的设计见证了历史和政治的变迁。而通过他的另一个实践作品“江苏省园博会的标志建筑”的介绍,黄一如教授则讨论了“当建筑成为话题时,建筑师在设计中的地位到底是什么”这一引人深思的话题。
李振宇教授发言的主题为“白话建筑、和而不同”。他介绍了所设计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留学生公寓。在平面设计、宿舍类型、竖向设计、内部造型上,李振宇教授都力图寻求即使细微的变化,希望促使日常生活更加有趣、更加有对答。李振宇教授介绍的第二个作品是外交建筑设计中的一个代表:中国驻慕尼黑的总领馆。他用两个方形做出变化,简单的设计,但富有趣味。他认为,城市设计本身就是要有这样的“小”趣味,以达到“和而不同,正中求变”。
在上半场报告后,王鲁民院长与支文军教授对上半场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精彩地点评。下半场报告会由蔡永洁教授主持,演讲嘉宾有钱锋、王伯伟、王骏阳、魏崴和庄宇五位教授。
下半场报告首先由钱锋教授进行了精彩地发言。钱锋教授以代代木体育馆为例,详细诠释了“结构建筑学”的含义。随后钱锋教授讲述了他一系列的建筑实践,包括南通体育场、嘉定体育场、同济游泳馆等实践作品中对结构的考量,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贯彻“结构建筑学”这一理念的。钱锋教授认为,结构建筑学不只停留于表皮,更多的是对建筑本质的思考,是值得年轻的学生、建筑师进行深入探讨的。
随后,王伯伟教授介绍了他对校园公共空间实践与思考。在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王伯伟教授最为关注校园各类活动的本质。王伯伟教授通过对邢台技术学校、中国石油大学等实践作品的解读,将公共空间与空中网络进行对比,强调公共空间应该像网络一样具有便利性与亲近性,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也更应关注当代的人性化,对世界有更加宽容的理解。
在王骏阳教授的演讲中,王骏阳教授强调了建筑设计实践之于自己建筑生涯的重要性。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常州某小区售楼处与江都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大楼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实践经历与思考。王骏阳教授认为,当下的建筑师需要更多关注施工建造过程中的问题。与甲方进行积极协调互动,这对于建筑师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魏崴副教授主要介绍了兰州客运站这一项目的连贯设计实施过程。项目包括客运站单体以及车站周边的城市设计。设计中,魏巍教授强调了对进出站流线、人员空间的整合、车站的运营与维护的深入考虑,指出多工种的团队合作对于这种大型项目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发言的是见长于城市设计的庄宇教授。他分享了映秀镇中心灾后重建与杭州拱宸桥西直接32号两个街坊的城市设计。虽然两个项目背景不同,设计各有侧重,但在设计过程中,庄宇教授均强调了对使用者与业主人性化考量的重要性,他讲求设计的真诚,并同时表达了对环境的充分尊重与积极回应。
报告会最后,演讲嘉宾对观众的提问进行了精彩地回应。蔡永洁教授为本场报告会总结:“没有一种思想比创造人性化的建筑人居空间更重要。”本次建筑系教师作品报告会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