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A2015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及建造工作营成果展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07-13

        2015年6月27日至7月5日,由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师分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协办的第二届DADA系列活动暨第五届同济大学“数字未来”暑期夏令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数字工厂”为主题,通过开放日参观、建造工作营、国际研讨会、系列讲座、“高级计算性建筑生形研究”——DADA2015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及建造工作营成果展以及系列丛书发布七个部分开展对数字设计与建造这一前沿研究领域的深入研究。国际研讨会共有80余人参加,集中在7月4号-5号进行,历时两天的会议紧密围绕“数字工厂”的主题,通过5场主旨报告,6场专业讲座,8个板块50场论文演讲及3场专题讨论,展开了对数字设计与建造这一前沿研究领域的全面研讨与深入交流。

        国际院校数字建筑设计作品展 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尼尔·里奇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徐卫国共同策展,此次展览以“高级计算性建筑生形研究”为主题,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一层展厅举办。

        系列丛书包括由袁烽、AchimMenges等著的《建筑机器人建造》,由徐卫国、黄蔚欣编著的《数字工厂——DADA2015系列活动数字建筑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以及由徐卫国编著的《高级计算性建筑生形研究——DADA2015学生建筑设计作品》。

        数字建造营在12组31位导师的指导下,共120余位来自美国南加州USC、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以及国内院校的同学,在9天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工作营。建造工作营成果展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策展,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地下一层展厅举办,完成了以下12组系列装置作品:

 

A  机器人木构建筑

导师:

Achim Menges,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计算机设计学院教授

Abel Groenewolt,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计算机设计学院研究员

Oliver David Krieg,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计算机设计学院研究员

黄明健,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学生:

石新羽,刘洋,顾晓琳,刘津瑞,杜杰,柴华,胡家梁,吴超然,郑馨,贺艺雯,张世麒,李昱彤,回秋亮

技术支持:

朱赟,同济大学数字设计中心

        木材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材料之一,展现出了极大的建筑需求可能性。近期,通过计算设计的创新,数字化建造已经在材料科技上迅速提升了木头作为应用材料的范围。工作营将通过数字化的预制技术以及机械臂的精准组装来探索复杂的几何木结构形式。


B  集群建造

导师:

Roland Snooks,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授Kokkugia创始人

Cameron Newnham,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硕士

孟浩,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硕士

学生:

毛宇俊,沈彬,钱静,袁野,金凡,陈家桢,王紫霓,刘竞泽,郑思尧,郑豪,汪异,邓鸿浩

技术支持:

朱赟,同济大学数字设计中心

        本工作营使用机器人协同技术弯折金属管并组装成为一个3米高的室外展亭。320根铝管通过集群算法生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参数标识系统准确的在设计整体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机器人的智能化协同建造保证了整个复杂结构能在短时间内实现。

 

C  自主建构

导师:

Matias del Campo,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

Sandra Manninger SPAN,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孙佳爽,英国伦敦大学硕士

学生:

金春旭,李静思,刘昕雯,叶心成,吴婧萱,徐伊凡,饶鉴,尹霄凡,段正励,朱敬一

        该工作营采用机器人3D打印技术,探讨聚丙烯材料在无模具的情况下生成具有结构性的空间曲面以及该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自主生形的可能性。

 

D  蚕丝混凝土

导师:

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

于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Ali Gharakhani,西班牙IAAC学院硕士

学生:

史纪,刘阳,马逸東,刘中远,郑兆华,罗瑞华,黄一江,姚远,刘庆宇,吴晓飞

        该工作营采用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技术,建造一个以人体为尺度的拱形结构。人们能穿流域该轻型结构之下,感受类似蚕茧包裹的经历。


E  机器人建筑模型设计研究

导师:

Johannes Braumann,建筑机器人协会创始人

Daniel Goldbach,奥地利林茨艺术与工业大学

Elisa Lublasser,奥地利林茨艺术与工业大学

学生:

张立名,钱韧,金鑫,雷宇,崔中鼎,刘东元,娄天,汪黛眉,欧小银,潘黎波,周兴睿,张艺,Adlet Kylyshbekov

        该工作营采用渐进成型的技术,使用机械臂以及定制工具对SPIF材料在无模具的情况下挤压成型,生成各种式样的建筑纹理和模型。

 

F  物理风洞与环境性能生形

导师: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学生:

肖彤,黄舒怡,熊琪,刘卓奇,何妍萱

        该工作营通过建造物理风洞,并通过传感器接受风压数据与性能化数字分析软件建立实时反馈,探索环境性能生形的新机遇。


G  机器人陶土打印

导师: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孟浩,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硕士

孙佳爽,英国伦敦大学硕士

学生:

赵耀,吴林,董新基,林钰,琼许健

        该工作营通过对声学性能的模拟进行几何生形,再通过机器人陶土打印的技术实现了近四米高的具有连续变化空腔的声学立柱。

 

H  数字金属弯折

导师:

王振飞,北京华汇主持建筑师

王鹿鸣,北京华汇主持建筑师

高聪,北京华汇建筑师

学生:

胡雨辰,王轶群,余露,陶成强,卢国军,周宝林,琚安琪,郑婷方,杨之赟

        该工作营采用Bi-Arc的方法弯折钢管生成空间曲线,一方面它是对相对简洁的对空间自由曲线的模拟,各节点的斜街过度自然平滑,本身具有一定的几何美感。另一方面,相比随意的自由曲线,圆弧曲线的生产制造更加方便,可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批量生产。

 

I  3D打印时装

导师:

马子聪,Xuberance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Rem D. Koolhaas,United Nude创意总监

学生:

王祥,严珂,辛诗奕,马骁,周阳,王雅熙,糜慕容,王萱,彭雁,何宇坚,刘洪,Hyeonjeong Yang ,Hyojung Lee

 

        该工作营采用3D打印技术,将建筑设计与时装设计巧妙结合,使用数字化工具探讨鞋的材料性,时尚度和舒适度,寻求设计跨界的新可能。

 

J  SIMPLEX CARPENTRY 简杂木架

导师:

高岩,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度态建筑主持建筑师

卢添添,香港大学博士生

学生:

宋扬,谢舒婕,周姝,李冲,钟振熙,贾殿鑫,李祎喆,胡裕庆,郑静云,吴迪

 

        简杂木构的目标是根据传统隼桙木结构的互惠结构原则,探索和展现一个基于标准化构件的可适变化的木构体系,并尝试将这个体系整合到 大规模定制开源设计平台的流程中。

 

K  数字化的传统技艺

导师:

宋刚华,南理工大学讲师竖梁社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熊璐华,南理工大学讲师

学生:

庄梓涛,陈宗煌,刘佳宁,张向琳,孙文清,罗启明,程思,张起意,李海妹,蔡嘉彬

        该工作营选择竹片作为建构材料,研究传统技艺中的编织手法,获得一个个变化的单体,通过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竹制构筑物。

 

L  数控加工的悬浮张拉整体结构

导师:

钟华颖,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袁鑫,上海同基结构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学生:

蒋造时,黄凯峰,柳纬宇,李泽敏,李丽莎,高凌飞,孙明宇,陶柏帆

        张拉整体结构完美的诠释了拉力与压力的二元平衡,以材料的精简反映力的清晰。工作营将刚性杆布置于边缘,提升了围合空间使用的可能性,探讨未来建筑技术结合自然的可能性。


        展览位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负一层展亭,将持续到8月底,并接受公众参观。